字词联结:一种文本细读的新方法
2021年07月19日 08: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7月19日第2210期 作者:魏艳辉

  文本细读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美新批评派提出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强调贴近文本分析字词、句式、修辞等文本内部构成要素,解读作品的思想、情感内涵。50年代后期,随着新批评的衰落,西方出现了各种批评理论思潮,如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理论、生态主义等。与新批评文本细读方法“重文本”不同,批评理论的阐释方式“重理论”而“轻文本”。这种阐释方式将文本视为证明理论思想的工具与材料,难免会导致偏离文本意义的阐释产生。鉴于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新批评派的文本细读方法,并在其基础上探索字词联结式分析方法,为文本意义阐释提供新的实践路径。

  艾·阿·瑞恰慈在《实用批评》(1929)中提出“细读”。对具体什么是细读,瑞恰慈没有专门界定与说明,但从他提到“细读”时使用的英文词组及其具体语境来看,细读有四个特点。第一,细读的对象是文本本身。这就意味着要将文本视为独立的整体,读者要“贴近”“靠近”“阅读”“观察”文本,而非文本之外的信息。第二,细读的主体是读者。读者要自己与文本亲密接触,而不是迷信权威批评家的解释。第三,细读的要领在于“细”。“细”即“仔细地”“细致地”“全面地”对文本从局部到整体进行阅读,注意文本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并落实到对具体字词的考察。第四,细读的目的是找出文本的意义。

  瑞恰慈提出的细读是一种重要的文本分析方法,但他对该方法的说明多停留在方法的“特征”层面,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将之视为一种“理念”。细读的可操作性仍有待进一步具体化。因而,在借鉴和吸收瑞恰慈的文本细读理念基础上,本文提出字词联结式细读方法。

  语言的组织往往是从选择字词开始,再连词成句,进而组成段落与篇章。文学作品要成为传世经典之作,作者必须下大功夫锤炼字词。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对“推”“敲”的琢磨,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对“绿”的选定,都是炼字的典范。古今中外的文学批评也大都注重字词分析。金圣叹对《水浒传》的字词点评非常精彩。近年来,王先霈与陈晓明重提文本细读方法,重视字词细读实践。欧美文学批评同样注重对字词的考察,克林斯·布鲁克斯与罗伯特·潘·沃伦的理解诗歌、小说与戏剧系列著作,威廉·燕卜荪的《含混七型》及特里·伊格尔顿的《如何读一首诗》等对字词都有精彩的分析。

  无论是文学创作对字词的锤炼,还是文学批评对字词的剖析,都说明字词是理解文本意义的关键因素。以往的字词细读实践,或关注具体词汇的使用是否贴切、生动,或挖掘其深层内涵,而非通过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理解文本意义。本文提出的字词联结式细读方法是指对语义场内词与词之间、一组词内部及几组词之间形成的语义关联与逻辑关系进行逐层分析,最终达成对文本意义的基本理解。这种方法适用于分析各种文类的文学文本,以对威廉·华兹华斯诗歌《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的分析为例,可见出该方法的学术价值。

  首先,通过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联与逻辑关系提取出文本中最重要的一个词。该诗第一节出现了“水仙花”“湖泊”“树木”“微风”“湖湾”“水波”等描写春天景物的意象词。这组意象词彼此之间不是并列而是主次关系。诗人在诗的开头用“金色”描写“水仙花”,形成视觉冲击力;而后把“水仙花”置于“湖泊”之“旁”、“树木”之“下”、“微风”之“里”与“湖湾”之“沿岸”;最终通过对比,描写“水仙花”之“艳光”胜于“水波”之“流光”。总之,诗人在开篇构建出以“水仙花”为核心的空间结构,突出“水仙花”的存在,因而“水仙花”就是这首诗的主导意象词。

  其次,找出与这个最重要的词关联的其他词或词群。“水仙花”与一组动词、一组描写情感的词及一组描写诗人主体的词联系紧密。华兹华斯用“摇曳”“舞动”“甩头”等动词描绘水仙花的舞蹈,用“生机勃勃”“愉快”“欢喜”等词呈现水仙花舞蹈中的喜悦姿态。同时,这首诗分别用“我”“诗人”“内在之眼”指涉诗人主体,表现诗人对水仙花的“观看”“凝视”及与水仙花的“共舞”。

  最后,分析这个最重要的词与其他词或词群之间的语义关联与逻辑关系,总结文本的意义。如果我们对描写“水仙花”动作、情感的两组词与指涉诗人主体的一组词之间的语义关联进行分析,会发现这首诗可以理解为“水仙花”的喜悦姿态感染了诗人,使诗人从孤独中的顾影自怜转变为独处中的心生欢喜。华兹华斯这首诗表达的是“感时花溅泪”式的物我共情的心灵情感状态。

  当然,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不能止步于此,还可更进一层,结合英国浪漫派诗歌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探索的独特性来进行分析。中国古诗在描绘人与自然关系时多表现出“物我两忘”的特征,而华兹华斯始终没有“忘我”,反而在强调“有我”。如果分析指涉诗人主体的“我”“诗人”与“内在之眼”之间的语义联结,会发现华兹华斯在强调“我”是“诗人”,而“诗人”具有“内在之眼”,也就是具有内在心灵的知觉力与洞察力。由此也就不难看出,这首诗想表达的是诗人与水仙花之间物我共情的发生存在一个前提,即只有具有“内在之眼”的诗人才能感受到超越时空的、人与自然合一的愉悦情感状态。

  字词联结式细读是文本分析的基础方法,但基础并不意味着简单。清代乾嘉考据方法就是从字词的音义入手考证经典文本的意义。与之相似,字词联结式细读方法讲究的也是小学功夫,即读出每个词的意思,继而考察词与词、词群与词群联结在一起组成的文本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意义。这种小学功夫需要阐释者凭借高度的敏感沉潜于字词之间,这样才能体察出文本的精妙之处,继而对文本意义作出较为准确的阐释。

  (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8世纪英国评价读者的小说文本生产研究”(18WWE57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