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玛吐”:哈尼族口传文化的载体
2022年06月22日 10: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6月22日总第2432期 作者:刘建华

  哈尼族是一个在云南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一直没有发展出自己的文字,口语相传是其传统文化的唯一传承方式。“昂玛吐”活动则是哈尼族口传文化的载体。“昂”即精神、力量;“玛”即母、主人,全意译为“村寨精神之母,村寨灵魂之主”,即寨神。“昂玛吐”即祭寨神活动。这个活动所展示的不仅是作为祭寨神的单一特别的一项节日仪式,同时也基本反映了哈尼族传统文化的全貌。

  惹罗的土地合不合哈尼的心意?惹罗的山水合不合哈尼的愿望?先祖抬眼张望,高山罩在雾里,露气润着草场……

  智慧的老人点着白头,赞成用惹罗做哈尼的家乡……

  上头山包像斜插的手,寨头靠着交叉山冈,寨脚就建在这个地方,这里白鹏爱找食,这里箐鸡爱游荡,火神也好来歇,山神也好来唱。

  选寨基是大事情,不是能人不能当,先祖推举了西斗做头人,希望献出智慧和力量,西斗拿出三颗贝壳,用来占卜凶险吉祥,一颗是子孙繁衍的预兆,一颗代表禾苗茁壮,一颗象征六畜兴旺。

  惹罗的哈尼是建寨的哈尼,一切要改过老样,惹罗高山红红绿绿,大地蘑菇遍地生长,小小蘑菇不怕风雨,美丽的样子叫人难忘……

  惹罗的哈尼像蚂蚁上树结对成行,掰着指头算算,六千已经算满,二月祭树的时候,肥猪杀翻在神山上,腿快的人,只分得手指厚的一片,脚慢的人,树叶薄的一片也不……

  寨里出了头人、贝玛、工匠,能人们把大事小事分掌,亲亲的兄弟姐妹们,先祖虽然去世,往事不会遗忘,哈尼好听的古今啊,像春雨播在后人心上!

  这是哈尼族民歌中最经典的代表作之一《哈尼阿培聪坡坡》。在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三种“能人”运用自己的智慧去选寨、建寨、管理村寨。故事发生在村寨农田中,剧情发展的脉络是:智慧老人选寨,带领人们建寨,然后引领族人祭寨神,最后是全村寨兴旺发达。在这个幻象主题中,贯穿着要有智慧、要勤劳,这样就会有春雨降临的思想。

  在趋同机制的驱动下,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哈尼族人对主题描绘的图景达到了无意识认同,他们产生了克服困难、甘于在农田中进行奋斗的动机,他们将每个挫折都看成一种强大的动力,于是在这些共同的幻象主题的引领下,形成了团结一致的力量。千百年来,哈尼族在梯田农耕中保持着一种永恒的修辞远景——“昂玛吐”的兴奋、激情与空幻之中。在信息传播中,一切内容都是经验的、直接的、表象的、日常的,乃至附会的。由于哈尼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先祖的事迹经过口头流传,演变为神话传说。哈尼族文化的传播以祭祀、巫术为核心内容,而且以神话传说为中介条件,这在“昂玛吐”活动中大量表现出来。在仪式活动中,展示神灵谱系是最重要的内容;这些神灵成为农田丰收的保护神和希望,先祖的奋斗史成为他们的依托和动力。

  由于梯田农耕是哈尼族传统的生产手段。以“昂玛吐”为核心围绕梯田农耕的系列祭仪,是哈尼族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综合载体,也是哈尼族口耳相传模式继承与发扬的重要渠道。活动的时间在每年农历一月或十一月进行,正值上年的农事活动基本结束,梯田进入翻耕、休耕阶段。他们根据长期对自然万物的认识、了解、探索,将世界划分为天上世界、自然世界、地下世界区域,形成了繁杂的诸神灵群体。出于对世界的不可知,长期以来形成了对鬼魂的敬畏心理。因此,活动的基本内涵是对中心神灵及系列神灵进行祈求,以期得到他们的庇护,使村寨人畜平安、五谷丰登,为人们寻求一个平静和谐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在“昂玛吐”活动中,主要祈祷仪式是围绕农耕活动进行的。每当进行祈祷活动时,往往由咪谷主持整个活动,他是该寨中最有知识的人,举行仪式时,咪谷则口述文化史诗,其内容大致包括该民族的迁徙史、奋斗史、先祖的功绩史,还有对农业丰收的展望。在咪谷的布道中,全寨人都沉浸在对祖先奋斗历史的敬仰和对将来农业丰收的幻想中,从而形成一种认同感。

  哈尼人相信咪谷会预先得到天神的旨意,咪谷的言行成为族人顶礼膜拜的信条。咪谷渐渐成为权集一身、支撑天地的家族领袖,在“昂玛吐”祭祀活动中,他们往往负责引用祖辈口传的经文驱除鬼魅、占验吉凶、画符念咒。由于时代的变迁,各地不同的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使咪谷们不约而同地将自己民族古传的习俗文化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更新,发展着哈尼族的巫术文化,从而成为族人永恒的精神支柱。

  “昂玛吐”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现象。如果我们以修辞批评模式中的幻象主题分析法来分析“昂玛吐”活动,则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哈尼族文化的内涵。幻象主题分析法认为幻象主题是更大、更长、更复杂的,作为修辞远景的一部分,都是由人物、情节、场景和批准者构成。幻象主题及修辞远景可以在小组中形成一个想象键,使小组的成员在幻象主题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当他们对戏剧情景作出情绪激动的反应时,他们就对某一态度公开表示了认同,于是幻象主题中的情节就成了他们将来行动的动机和精神支柱。往往现世的折磨与苦难被看作对他们没有严格遵循幻象主题的惩罚。所以,那些有活力的修辞幻象能可信地解释感官见闻,那些行为戏剧化并为此感到满足的人并不为常识经验中的相反的证据所苦恼。他们往往为梦幻中的目标和人物所鼓舞。

  由此,我们会发现一系列制约该民族发展的内在因素。在社会发展民族交流中,外来文化在遭遇哈尼族口传文化时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其内在原因正是哈尼族长期的自我保护状态所形成的民族内幻象主题对混沌与准混沌主体的强大影响。这些幻象主题使得该民族安于自己的现状,保持自己的传统,并形成整个群体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约束,个体的价值不能得到发展和张扬。当然这也不利于他们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吸取借鉴,不利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哈尼人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哈尼文化日益彰显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哈尼族的生命在新的幻象主题中得以绵延,且愈益鲜活有力。

  (作者单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传媒研究所)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