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就练好笔力 提高宣传能力
2019年10月24日 09: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0月24日第1800期 作者:孟威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舆论空前活跃,面对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带来的新挑战,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做好、做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他进一步要求广大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建设缺一不可。而脚力的深厚、眼力的敏锐和脑力的思考都需要通过笔力来传达落实。练就好笔力,意味着革新文体清新文风,增强语言文字驾驭能力,创新遣词造句的呈现手段, 它是提高正面宣传报道水平、体现舆论引导影响力公信力的落地环节,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好的笔力是思想政治素质的反映,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增强笔力的过程, 是政治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是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工作,在本质上属于政治工作。政治要求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首要要求。宣传思想战线必须坚定政治理想,加强政治历练,全面提升政治觉悟和政治品格,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政治素质生成的客观规律,就是要在工作中强化政治意识,在实践中加强政治能力训练。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要切实贯穿于宣传思想工作的各领域、各环节和全过程,确保政治素质与岗位职责相匹配。

  增强笔力的过程是政治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笔下有乾坤,其前提是关心大势、关切大事、了解实际、掌握实情,能够通过分析思考、见微知著,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通过过硬的笔力精准提炼理论、传播思想、展示形象,反映出胸中所藏的大义、心里装载的人民、肩头扛起的责任,创造出属于新时代大气磅礴的精品力作。

  当今中国正着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时代新历程,需要遒劲的笔力书写中华民族新的史诗,也需要饱含情感娓娓道出人民群众创新奉献的涓涓业绩。那些软弱无力或空洞乏味的抒发,或者下笔孱弱缺乏筋骨的表达,常常是其背后政治素养匮乏的表现。而沉溺于个人情调、一己之欢,甚或枉顾历史现实逆流而动的恣肆盲动,则反映出缺乏思想内涵的浅见或对主流价值观的背离。通过语言文字和生动鲜活的多样化表达,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大历史使命和文化使命,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好精神家园,增强笔力具有紧迫而重要的政治内涵。

  二、好的笔力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体现,是落实人民中心理念、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必然要求。

  笔力要求凸显了以实践为核心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品格。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作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认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认识的基础是实践,宣传思想工作来自实践,要密切联系实践。好的笔力能够反映出对实践的切身体验、观察和思考,是源于实践、接受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超越的唯物主义思想的践行。实践原则下的“笔力”展现,还原社会真实、明辨是非、辨析丑恶与美善, 既能够写出“中心”和“大局”,又能够全方位满足公众需要。

  在实践中使笔力获得素材、获得灵感、增添神采,也是锤炼作风、落实“人民为中心”理念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必然要求。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观点。人民群众作为历史进程中的实践主体,其生产、利益、关切、经验、情绪等方面都是宣传思想工作者应时刻注意的问题。人民群众生活在基层,生产、工作在基层,用基层群众创造的英雄业绩来教育人民,是最有说服力、最能鼓舞人心的。新时代,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步伐,及时广泛地捕捉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要求和呼声,使之成为制定政策、改进工作的参考,是宣传思想工作神圣而光荣的职责使命,笔端要体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展现出服务人民的真情实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宣传工作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核心就是解决“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近年来,我国新闻宣传战线普遍开展的“走转改”“三项学习教育”等活动,所指向的就是这一根本问题。在这一奋斗目标之下,众多主流媒体记者深入基层,走进百姓生活,裤脚上沾泥巴,用朴实、生动的文风和平实、鲜活的镜头,反映中国基层的社会实况与大众生活,既受到了教育也写出了大量好作品。增强笔力,就是要到人民中去、服务好人民,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实实在在地落实到笔端话筒,为人民呼吁、为人民抒怀,写出、说出、讲出胸中的大义、心里的人民、肩头的责任和笔下的乾坤。

  三、好的笔力是应对互联网时代舆情危机挑战的现实需要,是引导舆论正能量的着力点。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按照这一理论,风险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工业化过程带来新的问题,加剧全球性风险产生,使人类日益生活在“文明的火山口上”。西方研究进而认为,高风险存在于“六化”转型社会之中,即经济转型的工业化、社会转型的城市化、政治转型的民主化、文化转型的世俗化、组织转型的科层化、观念转型的理性化。舆情风险是诸多风险景象的外显。

  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化迈向信息化的进程中,经济体制变革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舆情环境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增长、风险因素提升。由于风险的普遍性、不可预见性、影响共振和后果的严重性等特点,一旦发生公共危机事件超出社会常态的管理预期,对生命、财产和公共生活领域将带来新的威胁和挑战。

  在新闻宣传领域,长久以来,我国主流媒介和官方话语主导的传播特点较为明显,通过信息报道和新闻通告等活动来设置社会议程,影响和引导舆论,形成了规范而稳定的宣传结构。这种结构状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以互联网、手机、社交媒体等为代表构建的新传播环境下受到了较大冲击。然而,随着公众话语权的提升,在新媒体舆论监督过程中,不实信息、谣言等失范现象时有出现。如何疏导公众情绪,对新媒体舆论实施正确引导,培养公众理性批判意识,成为应对社会风险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9年是世界互联网诞生50年,中国互联网全面接入互联网25年。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的网民规模达8.29亿。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信息提供和观点表达的空间,也成为释放压力、宣泄情绪的场所。在舆论场中,既存在有意干扰的主观因素,也有社会转型期所积累下的不满情绪、浮躁心态表露,而论坛、跟帖互动中网民言论的尖锐、激烈程度也远超过以往大众传媒上的表达。在这种社会现实下,发挥“排气阀”的角色功能,发挥正能量的引导作用,疏解平衡公众心理,消除社会矛盾,成为宣传舆论工作中一项严峻而紧迫的任务。

  但是目前,宣传舆论领域应对新媒体舆论风险的理念、责任意识和引导能力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可以说,风险社会舆论危机因素的存在,是对宣传舆论工作素养、能力、智慧的又一现实考验,直面风险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宣传舆论工作及时发声澄清真相、准确回应社会需求和舆论民意,才能够将舆情负面影响降到最小程度,化危机为转机,切实发挥出主流话语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