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网络语言研究视野
2021年12月24日 07:4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24日第2316期 作者:记者张译心

  本报讯 (记者张译心)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语言也成为人们重要的交流工具。12月17日,北京大学网络语言与网络文化论坛在北京举行,与会学者就网络语言的发展与传播、网络文化的特点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相较于现实空间的语言,网络语言是一种全新的语言模态与表达方式,网络语言的迅速流行对语言文字规范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二级巡视员孟庆瑜表示,研究网络语言,掌握其发展规律,探索语言背后的网络文化特征,既可丰富和补充汉语语言文字研究,推动我国通用语言文字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同时还能揭示网络文化动态、促进网络空间清朗化。

  网络词语的海量涌现及其形象生动的表现力,极大丰富了汉语表达,但也带来破坏规范、冲击标准语、引发代际鸿沟等问题。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李玮表示,越来越多的网络词语成为全民性词语和网络文化的载体,丰富着汉语的表达。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网络语言作为媒介可能引发的一系列语言生态与文化安全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认为,从网络语言的传播特点来看,网络语言具有短小精悍、构思精巧、互文性等特点,其本质属性为群体传播。从语言学、传播学、符号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视角审视网络语言,有利于拓展网络语言的研究视野,充实网络语言的研究内容。

  论坛由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北京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共同主办。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