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素养是现代公民适应日益复杂的经济世界必备的重要素养,对确保个体财经福祉、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维系宏观经济良性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十年来,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政府部门、学术界和公众均日益重视财经素养问题。中国人民银行高度关注我国国民的财经素养状况,于2016年建立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制度,每两年开展一次全国调查。除了政府的重视,学术界也对财经素养的内涵及其科学评估开展了深入研究。
2021年11月27日,“提升财经素养,促进共同富裕:中国公民财经素养指数发布会”成功举办,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Visa联合主办,中国心理学会经济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协办。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辛自强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团队在会上发布了中国公民财经素养指数。这次会议发布的成果、有关领导和专家的点评发言,一方面表明了财经素养在微观和宏观层面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展示了财经素养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和前沿方向。
提升财经素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教授提出,围绕“提升财经素养,促进共同富裕”进行研讨,恰逢其时。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做了战略部署,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必要、必需的一个落脚点。共同富裕,不仅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在收入分配体系、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同时,对于微观主体的塑造依然是重中之重。财经素养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素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必备的素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反复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那么人民素质的提升非常关键。刘元春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在一个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全球体系中,公民的财经素养如果很低,即使GDP很高,也可能会面临高收入陷阱。例如,一些石油输出国家虽然有很高的收入,但是由于公民的素养特别是财经素养不高,直接导致整个社会的经济循环不畅,社会的创新动力不足,社会没有现代化,人民没有真正实现富裕,没有在幸福指数上有所改进。因此,共同富裕很重要的一个微观基础,就是公民财经素养的全面提升。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尹优平认为,金融消费者是金融业之本,唯“本”固,“业”方安。消费者良好的金融教育,是金融市场稳健的基石。做好金融教育工作的一项基础,是要动态掌握国民金融素养水平(即财经素养),从而不断提高金融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金融素养和金融教育事关每一个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更关乎老百姓的钱袋子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强金融教育、提升金融素养,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参与,大家应一起为提升金融素养、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健康、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全面理解财经素养的内涵
辛自强主持的“我国公民财经素养指数构建与数据库建设”项目,是目前唯一的有关财经素养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会上,辛自强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财经素养“三元”理论。西方学者对财经素养的研究已有近30年的历史,他们通常将财经素养视作理财活动所需的财经知识和财经能力,并没有将财经价值观纳入其中。这一狭隘的概念认识,不利于全面反映财经素养的本质。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我国传统的“义利观”与社会主义“义利观”,始终重视财经活动的价值取向问题。辛自强团队秉承这一理念,整合经济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基于“经济人”和“社会人”的双重人性假设,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财经素养“三元”理论,认为财经素养是财经知识、财经能力、财经价值观三者的综合体。
基于该理论,辛自强团队(包括孙铃、张红川、于泳红、辛志勇等)历时多年开发了原创性的《中国公民财经素养测验》,其包括三套(五项)专门测验,即财经知识测验、财经能力测验和财经价值观测验,后者又包括理财价值观测验、财经伦理观测验和财富价值观测验。经过严格的专业检测,整套测验具有良好的可信性和有效性,既可用于对财经素养的分项评估,也可用于评定其总体表现。
由于测验开发时整合了“经济人”和“社会人”双重人性假设,故采用经济人指数和社会人指数两个指标衡量一个人的财经素养。经济人指数得分越高,意味着个体具有更高的理财价值观、财经知识和财经能力,更重视理财并善于理财,即善于“谋利”;社会人指数得分高,意味着个体具有超越性的财富价值观和财经伦理观,表现为能超越财富本身而追求其他更长远的、社会性的目标,并在财经活动中更遵守财经伦理规范,即注重“遵义”。一个真正的高财经素养者,应该“义利兼顾”,既善于理财谋利,又能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确保财经活动的道义性。
从“三元内容”(财经知识、财经能力和财经价值观)和“二维结构”(经济人和社会人两种指数)的角度来界定和评价财经素养,突破了西方学者的理论认识,提供了更为全面的理论建构。尹优平提出,财经素养的“三元”理论,在财经知识和财经能力基础上增加财经价值观这一内容,实现了认识上的突破。中国人民银行在开展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时也有类似的做法,从金融知识、金融技能、金融态度和金融行为四个方面来评价金融素养。
刘元春表示,财经素养“三元”理论的观点具有哲学基础和中国特色,吸收了经济学和心理学不同学科的思想,对于我们认识财经素养的内涵,是一个很重要的推进。在他看来,西方学者往往把财经素养设置为理财活动所需要的财经知识和财经能力,这个看法在某种程度上很狭隘,因为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我们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很重要,其中一点就是中国特色的“义利观”。如果失去道德伦理,失去正确的价值观和“义利观”,简单地逐利一定难以真正取得幸福,也难以真正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实现共同富裕,实现持续增长。
关注公民财经素养指数分化现象
会议发布了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万人样本的财经素养调查结果。该调查揭示了我国公民财经素养的基本现状,尤其是在个体、群体和省区层面存在的经济人指数与社会人指数的“分化”现象。例如,各省区两个指数的排名存在明显的不一致:经济人指数得分最高的10个省(区)依次是上海、福建、浙江、山东、天津、北京、广东、湖北、江苏、山西;社会人指数得分最高的10个省(区)依次是西藏、青海、新疆、广东、宁夏、河南、云南、吉林、浙江、陕西。31个省(区)的经济人指数和社会人指数存在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3),即经济人指数得分越高的省(区),社会人指数往往反而越低,两个指数存在相当程度的背离或分化。有的省(区)经济人指数提上去了但社会人指数掉下来了,有的则相反。总之,财经素养的两个指数有时并未均衡发展。辛自强指出,这一结果提醒我们在设计政策和开展财经素养的提升工作时,要两者兼顾,摈弃过去那种只从理财知识和理财能力的角度看待财经素养的狭隘认识。我们要对儿童青少年、金融消费者乃至全体公民开展系统的财经素养教育,既注重其经济人特征(理财价值观、财经知识和财经能力)的培育,也要重视其社会人特征(超越性的财富价值观和财经伦理观)的培育,使其“重义兼利”,建构全方位的财经素养。
除了开展调查研究,作为该项目组专家的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孙铃,在会上介绍了团队以财经素养“三元”理论为基础开展的一系列教育实践,包括大学生财经素养通识课和微视频大赛、贫困地区中学生财经素养夏令营、针对老年人的财经素养培训、以直播形式开展的儿童财经素养公益宣传等。
围绕上述调研成果及教育实践,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入研讨。尹优平认为,该项目在思路、方法和结论上都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创新性地从经济人与社会人两个角度切入,获得了让人耳目一新的结论。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副校长颜敏认为,这次全国调研结果能启发我们思考如何从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角度出发,来更好地解决高等财经教育中学历与价值观发展不匹配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胡平认为,这项研究成果有效地实现了心理学与经济学的交叉,提出了不同于西方的、中国人的财经素养理论,为走向共同富裕提供了一种心理学的建设路径。Visa公司普惠金融及教育负责人王东认为,这项研究成果是“政产学研”结合的成功案例,所开发的测评工具为金融行业和金融教育提供了一项“基础设施”,是该领域的一种“新基建”。中国人民银行王瑱处长认为,这项研究成果可以对消费者进行更细致的画像,从而提高金融教育的针对性。中博教育副总裁萨仁娜认为,财经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相对容易,但价值观的培养更困难,也更重要,应该作为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的重点。山东工商学院教授李希亮认为,这项研究的内容思考深刻,对推进高等财经教育有启发意义。上海海事大学副教授刘国芳认为,财经素养教育在非财经学校的介入可以走课程思政的路子。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应该建立“财经素养研究和教育协作网络”,携手“提升财经素养,推进共同富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