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缘政治视角探究互联网平台治理
2021年12月23日 13: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23日第2315期 作者:韩博

  随着数字经济飞速发展,我们见证了微信、脸书等平台的生长,也见证了抖音、快手在海外的迅速发展,“本国起家,全球开花”成为未来大型互联网平台的发展趋势。从地缘政治在网络空间中的发展——网络地缘政治的角度,探讨网络平台的治理,具有现实价值。

  地缘政治学与地理空间的概念拓展

  地缘政治学自提出以来,便成为一门显学。相关学者提出相关理论的同时,也为国家的具体决策提供了参考,不少理论被政府采纳,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同的分类方法有着不同的出发点。依从国家发展的实际需要与“地理空间”一词在内涵上的不断扩展这两条主线,可以将其分为思想准备、陆权海权转换、现实—虚拟空间转换三个阶段。

  在思想准备阶段,体现的是认识到“地理”这一自然因素对国家发展的显著影响。该阶段可追溯至希腊雅典时期。思想准备阶段结束的标志,是拉采尔(Friedrich Ratzel)提出了国家有机体理论。该理论“以空间(Raum)和位置(Lage)为重点”,认为两者的有机互动决定了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二者的综合决定了群体的政治特色。地理环境与国家发展相互影响,这也标志着地缘政治学的诞生。

  第二阶段,陆权海权转换阶段,是地缘政治理论“百花齐放”时期。该阶段与前一阶段后半程有所交集,其核心在于解决一个问题:控制何处可实现控制世界。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的“海洋决定论”认为,西奥多·罗斯福、德皇威廉二世都是该理论的实际践行者。1916年,“地缘政治”一词,由德国的鲁登道夫·契伦(Rudolf Kjellen)正式提出。之后,由于现代陆海空军的发展,地缘政治理论研究偏向于陆权海权相结合。

  网络发展对地缘空间的再分类

  地理空间概念持续扩展,从纯粹的土地概念,延伸到虚拟空间。塞缪尔·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将控制全球政治,文明之间的断层线将是未来的战线”。这一理论发表后引起学术界争鸣,并成为地缘政治学转向“非地缘化”的新地标,同时也促进了新的“多维”地缘政治学的诞生。文明冲突论的错误并不是当时讨论的焦点。

  伴随互联网迅速发展,不同维度的地缘特征,在网络空间的虚拟实体中被整合,形成了网络空间时代的新地缘政治学。在该体系中,“文明、思想、制度”等非实体因素越来越多地进入考量范围。赫伯特·席勒等学者提出“信息地缘政治”概念,强调信息对于实体空间的影响与控制,数字资本主义的崛起使剥削、不平等、商品化等传统危机在信息时代继续存在,标志着网络空间地缘政治学的初步成熟。

  网络空间地缘政治学在观照传统的地理条件基础上,兼顾人类群体及其行为结果,那么对于网络空间的认识也应该完成从单纯的技术角度分类变为“技术基础+人的感受”的综合认识,以适应未来更加细化的网络空间地缘政治态势描述与研究。本文认为,网络空间应加入“人类使用”视域,将其与互联网基础设施放到同等地位,将网络空间重新分类为“地缘空间层”与“社会空间层”两层面。其中,地缘空间层包括基础设施层、逻辑关系层,对于用户而言是感知力较弱的层次,社会空间层包括平台运营层、内容应用层,是用户、企业、政府三者的主要活动空间。如此一来,未来对于网络空间地缘政治态势的描述就可以综合实体与虚拟两方面因素,从地缘空间层、社会空间层的实际控制情况出发作为基础研究路径进行研究。具体来看,地缘空间层包含基础设施的占有情况与算法规则的设置情况,社会空间层主要包含互联网平台的发展情况与舆论倾向,将这四部分内容相结合,能够初步描述网络空间的地缘政治格局。

  网络社会空间中的“地缘体”

  地缘体是进行地缘问题研究的对象或实体,是具有一定属性和空间特征的地域单元。同时,其也是地缘政治中的基本分析单位,真正想找到网络社会空间中的地缘政治分布,必须要分析具体的地缘体分布。通过分析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可以让我们找到网络空间的地缘政治分布,从而指导该空间的治理与发展。

  国内对网络空间地缘政治的探讨集中在“网络主权”领域。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是对深刻影响人们观点、看法,甚至争夺“脑权”的“社会空间层”——互联网平台,进行进一步分析,以对具体的网络空间权力分布进行充分展示。

  网络社会空间由不同的“圈子”——提供实际用途的不同平台组成,不同的圈子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宏观出发,日内瓦互联网治理论坛主席Jovan Kurbalija提出应将互联网全球治理的整个体系与资源分为七个不同的“篮子”进行研究,包含安全、关键基础设施、法律、发展、经济、社会、文化等。从微观出发,聚焦于某个具体的平台,她将平台的组成部分细分为数据、算法、接口、所有权关系、商业模式、用户协议六部分,这是可选的分析平台地缘特征的具体因素。

  网络社会空间地缘体的行事准则

  平台采用的算法最能代表其行为模式与准则,是分析具体互联网平台的重要研究路径。一方面,平台发展离不开数据支撑,大量的数据采集、分析工作远远超出了人力所及的范围,离不开自动化算法的支撑。另一方面,算法人工编制的社会属性使其带上了鲜明的“把关”特征。

  算法对网络空间地缘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算法权力带来的数字鸿沟和国际信息操纵两方面。算法涉及大量的技术力量参与,包含基础数据分类、调研、设计、编程、检验调适等众多步骤,其背后是强大的ICT产业与技术力量支撑。世界上还有40多亿人不能上网。根据GSMA数据显示,中东和亚太地区与南亚区域接入互联网的人口为52%与28%。而这一数字在北美与欧洲分别为73%与70%。数字鸿沟在算法的加持下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网络空间中的差异愈加明显。大型互联网平台的跨国运行使其算法也达成了国际化传播,当算法成为收集展示信息的关键引擎后,操纵他国舆论就成为了可能。最简单的,推荐、展示什么信息就能够直接影响用户对相关事件的看法。脸书2017年10月在塞尔维亚、玻利维亚、柬埔寨等六个国家进行算法改革测试,降低了六个国家的媒体议程设置能力和影响力,同时遮蔽了一些内容。通过算法操控,发达国家得以在社交媒体网络上故意散布误导信息,使用算法、自动化和大数据分析等方式操纵公众舆论,形成了互联网时代的“计算宣传”。

  算法发挥作用的基础是其对于数据的收集,其前提是用户的知情同意。因此,在分析互联网平台算法的过程中,应尝试从用户协议出发,分析其收集、展示信息的类型与目的,梳理算法背后的设计动机,以更加清晰地解释互联网平台在网络社会空间中的行事模式。

  网络地缘政治视角

  互联网平台治理在传统内容的基础上应嵌入互联网治理因素。各国的网络媒体平台,在网络空间这个除“陆海空天”之外的第五空间,形成了多“极点”,在众多“极点”的影响聚合下,形成了新的国际规则体系,构建了不同的网络文化,形成了网络地缘政治中的新型国际关系。平台,特别是大型跨国互联网平台在网络空间中的力量与日俱增,给网络空间的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抓手。从国家角度来讲,通过治理平台来治理网络,比直接治理具体参与的网民更有约束力,也更有效力。从企业角度而言,与国家及其他群体的合作,在推动平台发展方面不可或缺,不管是从意见建议上,还是从纳入更多用户接入从而带来更高利润的角度,都更加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对技术社群、用户、学术群体而言,其设计、使用、研究的归根结底是一个个具体的平台。

  在平台治理研究过程中,地缘政治在网络空间中的发展值得重视。从地缘空间层与社会空间层综合作用角度理解网络空间地缘政治格局,聚焦地缘政治的基础地缘体——互联网平台,分析其算法,明晰其基准行事准则,探讨网络空间中的地缘政治格局,有助于确定互联网全球治理的边界,促进全球网络空间的健康、有序、公平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