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公平正义的城市哲学
2020年06月22日 09: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22日第1952期 作者:记者王广禄

  本报南京6月21日电 (记者王广禄)6月13日,由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主办的“全国都市马克思主义研讨会”在线举行,120余位与会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研讨。

  “都市马克思主义研究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最终形成一种马克思主义的都市问题理论体系。”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杨生平主张,在理论上,可从都市政治、都市现代性及结合后现代性的空间研究三个层面,梳理都市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脉络,建构广义的都市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夏铸九提出,都市化要整合到更广大的区域均衡过程中,突出人类发展的多样化模式的特点,正视网络都市的形成,让都市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引擎。

  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当代新发展与全球化城市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袁久红表示,深化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及相关研究,为实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奠定坚实理论基础,有助于推动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问题,反思总结城镇化的经验教训及未来发展战略,强化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理论自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武廷海提出,中国的城镇化已经到了一个新的战略发展期,应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核心目标展开;应以建设宜居城市为主线,发挥城市的保障作用,协调好人与城之间的关系,改善城市空间质量。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大平表示,要营造人民满意的城市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城市属性,强调社会公平、公正,塑造城市空间的伦理价值,使新时代城市发展成为“人性化的城市、人民的城市”。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陈忠认为,城市哲学的真正价值和深层合法性,在于能够反哺感性的城市世界,改进城市世界的构成、运行和治理,以营建更具合理性和正义性、更多人可以幸福生活的城市世界。为此,要树立以集体理性行动为导向的城市发展与治理观,培育对城市的真情实感,并在此基础上提炼、生成有针对性的城市哲学。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