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混合式教学新生态
2020年04月03日 00: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4月3日第1900期 作者:本报记者 吴楠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线上教学为疫情时期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便利。同时,线上教学也带来了关于教学模式革新的新思考。但短时间内实施大规模线上教学,为学校教学管理者和授课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保障线上教学质量?如何推进信息化和教育教学场景的深度融合?记者围绕这些问题采访了相关学者。
  
  高校线上教学平稳推进
  
  南京师范大学数字化教育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朱雪梅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线上教学。疫情期间,她在积极备课的同时还发挥自己理论知识扎实的优势,热心解答同事们关于线上备课和教学的疑难问题。在线上教学时,她利用问题导向、角色扮演、鼓励学生在线记笔记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身处武汉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智则利用微信群为同学们上完了新学期的第一次课。王智表示,线下课堂在很多时候因追赶教学进度而忽略了为学生提供表达观点的机会,线上教学反倒为克服这一弊端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直播式教学去除了讲台和课桌的物理高度,形成了扁平化、全互通的面对面沟通方式。

  截至2月2日,教育部组织22个在线课程平台免费开放在线课程2.4万余门。大多数高校教学管理部门也采取建立“教师资源共享群”“线上授课教师交流群”等线上群组的形式,制定《延期开学期间在线教学指南》、分学院制定线上教学实施方案、推出线上教学沙龙、建立校督导团等多种举措,为线上教学提供保障。
     
  增强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线上教学有其明显的优势和不足。朱雪梅表示,线上教学虽然无法像传统课程那样进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也难以在现场监控学生学习,但它在突破时空限制、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实现个性化学习以及“教、学、评、研、管”一体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正是由于这些差异性,教师从线下走到线上后,不仅要将教学方式从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还要将备课内容以知识内容为重点转向以学生学习活动为重点,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操太圣表示,在线教育因疫情而得到大规模实施,这使得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深切体会到教育活动与现代技术的发展已密切交融。但无论教育技术如何发展,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定位都是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手段,本质都是为人服务。

  操太圣谈到,对于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而言,一方面要与时俱进,熟练掌握各种有助于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活动质量;另一方面要始终保持批判反省的态度,始终将人的主动自觉发展视为教育的真谛,坚持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互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现代教育技术在加强人际互动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混合式教学打基础
  
  此次全球范围的大规模线上教学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次巨大变革,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双向融合的新生态正在形成。谈及如何促进线上教学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郭英剑表示,首先,要承认线上教学的实际作用与内在价值,并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成为未来大学教育的教学模式之一;其次,要认真反思线下教学的意义以及不足,思考如何把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优势融合起来,进行混合式教学。教师应以此为契机,转变观念,转换角色,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学重点从观察与评价自己的教学,转移到评估学生的学习上来。在线上教学中,应以学生学习为重,线上辅导为主、教师讲授为辅。

  朱雪梅认为,以“课堂为主、线上为辅”的混合式教学将成为未来教学组织的新常态。她提出,希望疫情过后,高校能增强教育信息化领导力,设计更好的课程改革方案,将混合式教学纳入课程方案中,并统筹考虑线上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改革等。教师则应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利用更多手段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线上教学课程可以尝试从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转变到小规模定制化在线课程,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就线上教学而言,要利用其多样性的特征,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提供多样化的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从而更好地因材施教。就线下教学而言,在复学后,首先要评估学生在线上教学阶段的学习情况,查缺补漏。其次可将线上教学中的一些资源和方式作为线下教学的补充,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