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0年04月02日 00: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4月2日第1899期 作者:张盛悦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源于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概括和理论总结,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辩证关系的深刻阐释,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正是源于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总结。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创造中华文明的各个民族总体上均以跨越冲突达到多民族相互融合为理想状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规定:“国家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自1950年至1987年,历时30多年的民族识别工作,确认了56个民族,这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践主体。1984年颁布实施并于2001年修订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化、法律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更是把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作为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立足于新时代,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巩固各民族安定团结、共同奋斗的大好局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辩证关系的深刻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新观点,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搭建“大统战”格局和促进民族关系发展的新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多元”指的是多民族即56个民族,“一体”指的是由56个民族所构成的中华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揭示了“多元”与“一体”的关系,既强调“一体”,也尊重“多元”,增强了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多内容、多层次的文化系统,是极具包容性、平等性和生命力的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尊重民族间的多样性、中华儿女成员的多元化,以56个民族成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形式,充分彰显各民族在共同体内的平等地位。此外,它还从长远发展的角度为港澳台和大陆外来移民等愿意加入或回归中华大家庭的其他民族提供一种包容性的可能,让海内外中华儿女更强烈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一个整体、一个大家庭、一条主流价值观念、一个维护国家统一的要求。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及其先民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尊重“多元”存在的客观事实,更强调“一体”对于维护各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体现了党在新时代赋予民族工作的新内涵和新使命。在2019年9月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突出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在落实。 

  一是铸牢共同建设中华民族的“共建”意识。这反映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际,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追求。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努力寻找各民族群众的心理情感共鸣点和利益结合点,更好地得到各民族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心连心。 

  二是铸牢共同发展中华民族的“共担”意识。这反映了各民族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价值,聚焦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我们要在全社会不断增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价值理念,大力推进新时代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实际行动。
 
  三是铸牢共同享有中华文化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意识。这反映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56个民族共同的梦,明确了各民族共同享有中华文化和发展成果的目标任务。只有牢固树立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才能将每一个民族梦汇聚到伟大的中国梦之中。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集中各族人民的力量,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学生工作处)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