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力打造新时代“三全育人”创新体系
——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理论与实践》
2020年04月02日 00: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4月2日第1899期 作者:钟瑞添

  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是一项育人工程,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作为根本任务。这也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方向与目标。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部于2017年12月制定颁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其要旨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一体化构建高校的育人体系,使高校的育德融入育智、育心、育体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不负时代赋予高校的崇高使命。《实施纲要》颁布后,各地各高校迅速行动起来,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邓军教授担任总主编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理论与实践》(十卷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就是“十全育人体系”理论与实践研究百花丛中亮丽的一朵。通读全书,感触颇丰,择其要者,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深入挖掘“十大育人体系”的理论内涵,凸显成果的理论性。“十大育人体系”是“三全育人”一体化的具体化。所谓“三全育人”,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者的简称。全员育人,既是指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也包括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共同负责的育人机制;全程育人,是指学生从进校门到毕业,从每个学期开学到结束,从双休日到寒暑假,学校都精心安排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主要包括学生综合测评和奖学金评比、贫困生资助与勤工助学、学生组织建设与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诚信教育、社会实践等,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中。

  理论的创新永远是开启创造性工作的开始。对于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三全育人”并不陌生。早在1950年8月,中国教育工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提出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口号,开启了高校对新中国教育改革的探索。2005年1月17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各高校要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这是党中央第一次在会议上明确提出“三全育人”的口号,从此全国高校掀起了“三全育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热潮。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遵循,“三全育人”模式也成为我国高等学校育人工程的基本模式。教育部提出的“十大育人体系”,就是“三全育人”一体化的具体呈现形式。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理论与实践》的第一个特色是基于新中国高等教育史的宏观视角,围绕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总结和研究。在每一卷,作者都深入探讨了各方面育人的理论依据、时代特色、内涵特征、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展开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

  例如,在《心理育人》卷,作者从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思想出发,指出马克思的一生所追求的就是每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平等权利,探求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崇高境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目标,不单纯在于满足人的物质方面的欲求,而是追求一种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均能得到满足的生存发展状态,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作者还着重研究了跨入新时代的当代中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奋斗目标,这意味着国民心理健康必然也被纳入施政视野之内。事实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就已经明确把“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其中。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更具体地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教育部门要加大应用型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逐步形成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完善法规政策,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的规范管理,研究心理健康服务相关法律问题,探索将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和机构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加快心理健康服务法制化建设”。这些国家政策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心理健康服务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同时也对高校心理育人提出了新要求。这些理论总结,为开展高校心理育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此外,本成果的理论性还表现在,围绕每个育人环节,深入探讨了高校育人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情况,并提出理念创新、方法创新、路径创新和机制创新的建议,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揭示了“十全育人体系”的要义在于一体化,展现了全面性的特点。《实施纲要》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顶层设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施工蓝图,其目的就是要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所谓一体化育人,就是要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从体制机制完善、项目带动引领、队伍配齐建强、组织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一体化构建育人工作体系,实现各项育人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充分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与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努力消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育人的全过程,不断提升高校育人质量。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理论与实践》就是按照《实施纲要》的基本思路展开的。每一卷既独立成书,同时全部十卷内容又紧密联系,围绕着“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一根本任务而展开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目标一致、行动统一、优势互补、凝聚合力的工作态势。用总主编邓军教授的话说,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努力打造‘三维育人、网络贯穿’的育人模式。一是将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科研育人作为第一维度,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二是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组织育人作为第二维度,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管理队伍和工勤服务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三是将文化育人、心理育人、资助育人作为第三维度,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专门力量建设。同时通过‘互联网+育人’,也就是网络育人来实现各项育人工作的贯穿,推动学校‘三全育人’示范校建设”。

  (三)深刻总结了学校育人过程的积淀,典型经验具有很好的融通性。本成果着重介绍了广西师范大学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三全育人”工作方面的主要成效、基本经验和创新实践,为大家呈现了广西师范大学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指引下,守正创新,以“十大育人体系”为抓手,大力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思考、实践探索以及工作方案、经验启示。

  全书作者基本上都是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家学者,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有着直接思考、亲身实践。当学校党委提出“要把理论研究与工作推动有机融合,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前瞻性”的号召后,大家立即行动起来,围绕本职工作深入进行理论研究,梳理这些年来学校育人工程的具体行动和工作举措,检视育人工程的成功经验和差距,总结提升典型经验案例。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成果,充分体现了其中的融通性,可以为全国高校提供可借鉴、可操作的范例。

  例如,《文化育人》卷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广西师范大学以“深挖校史富矿,传承红色基因”为定位,让莘莘学子于整个在校学习期间接受持久的理想信念教育、家国情怀教育和奋斗精神教育的实践范例。广西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高等学府,有建校至今从未中断的“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的校训精神;有始终坚守为地方服务,致力人才培养,引领文化发展,矢志科技创新,服务社会进步的家国情怀;有秉持弘文励教,扎根地方基础教育、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办学传统。辉煌的办学历史是贯穿学生成长成才过程的生动教材,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再如,《科研育人》卷罗列了广西师范大学这些年来在科教协同育人方面的成功范例,并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视角,总结了基本经验:第一,领导层针对现状及目标应及时做出相应的制度调整,科学合理决策,重视长远效益,强调可持续发展。第二,对于科教协同育人这项工作来说,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需做到以学校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严格筛选合作单位,将科教协同育人的理念贯彻到每一细节中,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第三,参与项目的教师团队专业能力过硬,对教学育人倾力奉献;学生们求知态度积极,严于自律,因此师生的相互配合也是科教协同育人实践成功的重要因素。第四,为保证项目更好运行,需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及管理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与项目实施水平。以上经验实在、实用,具有很强的移植价值。

  (四)理论的价值在于运用,“十大育人体系”显现出强大的合力效应。“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是在中国大地上办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特征和根本目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理论与实践》的立意,就是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和人才培养培育的各环节。

  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新思想、新理念为指引,加强领导,统筹推进,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在深化“十大育人体系”理论研究、创新“十大育人举措”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研究和探索。在课程育人方面,在精心打造“思政课程”金课的基础上,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强调以价值规范规约课程行为、以权力结构保障课程责任、以行为准则促进课程发展,推进“课程思政”育人创新;在科研育人方面,大力营造高校科研育人氛围,确立明确的育人目标,广泛吸纳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推进科研育人的创新发展;在实践育人方面,深刻把握新时代实践育人体系的基本内涵,全面深化对实践育人的认识,从实践育人动力系统的构成、基本原则、构建路径等方面,构建行之有效的实践育人动力系统;在网络育人方面,实现“资源整合”和“内部循环”的有机结合,强化“互联网服务+思政”平台建设,构建优质信息使用系统,夯实基础数据,推动大数据时代网络育人的路径发展;在管理育人方面,强化管理育人的理论指导,加强对管理育人工作的顶层设计,强化管理育人的目标导向,加强管理育人的机制建设,强化管理育人的工作协同;在资助育人方面,以精准、协同、开放、共享理念推动资助育人的创新,坚持“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有机融合,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有机结合,推进资助育人的机制创新;在组织育人方面,建立健全各级各类组织育人责任制和问责制,建构起学校党委统揽全局、党委工作部门横向协调、院系党组织纵向实施、团学组织覆盖延伸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机制。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也是典型的系统工程。该书总主编邓军提出,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在推进各要素深度融合中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起来”“活起来”。“实起来”就是要着眼于“时代之需”“国家之需”“学生之需”,实打实地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向纵深发展。“活起来”就是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学习过程和社会实践,破除校园和社会之间的“围墙”,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中感悟真理的光芒,坚定理想信念,升华爱国情感,立志奉献人民。我们期待,广西师范大学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方面再创新佳绩。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