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界而言,开展国际科研合作能够提高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刺激学术进步。学者间的跨国合作通常由国际会议或跨国求职激发,而新冠肺炎疫情给国际科研合作带来的影响显而易见。7月24日,美国亚利桑那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教授珍妮·李(Jenny Lee)等人在国际期刊《高等教育》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际科研合作的模式及相关情况。
科研的全球化进程并未止步
相关研究数据显示,科学家们仍在继续寻求国际同行展开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2020年1—5月,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研究的国际合作水平很高,有34%的相关研究属于跨国合作。此外,2020年非冠状病毒相关研究的科研合作也得到了持续,其合作率为28%。这表明,尽管受到疫情冲击,但科研的全球化进程并未止步。
近日,来自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学者在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期刊上发表一项研究成果,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相关研究的国际合作概况,并将2020年1—4月间有关冠状病毒的研究情况与之前两年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最先受到疫情影响的国家增加了对冠状病毒的研究,中国的科研人员率先做出反应,之后美国、英国等主要科研大国也越来越多地参与进来。与此同时,数据显示,参与此类研究的学者数量和国家数量缩减,中美之间的研究联系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减少。这表明,尽管科研合作未被阻断,但此次疫情仍改变了冠状病毒研究的地理版图和科研团队的组织结构,呈现出向“精英”结构倾斜的合作趋势。
俄亥俄州立大学国际事务教授卡洛琳·瓦格纳(Caroline Wagner)表示,目前来看,科研合作的长期前景仍充满不确定性,寻找应对疫情的全球性解决方案激发了国际科研合作的动力。新思想的迸发和新突破的实现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观点碰撞,学界需要应对当前挑战,努力构建新型科研合作网络。此外,在新冠肺炎研究国际合作中,发展中国家的缺席令人关切,学界需要积极作为,努力让这些国家的科研人员重返国际科研合作舞台。
中美科研合作势头未减
目前,国际科研合作的整体情况令人欣慰,中美科研合作联系之紧密也引人瞩目。
研究显示,与前两年相比,此次疫情期间冠状病毒相关研究论文的作者中包含中美两国科研人员的文章比例上升。这表明,疫情期间,中美两国的科研联系没有中断。6月25日,珍妮·李在预印本平台“研究广场”(Research Square)发表的另一研究成果也指出,在新冠肺炎研究方面,中国、美国的文章作者往往与不超过三个其他国家的作者展开合作,这表明该领域的国际科研合作有向“双边合作”倾斜的趋势。在中国的新冠肺炎国际合作研究论文中,几乎有一半文章至少包括一名来自美国的作者。
2019年底,珍妮·李曾发表文章分析中美两国间日益紧密的科研联系。其研究显示,根据爱思唯尔集团旗下文献数据库斯高帕斯收录的数据,从2014—2018年,包含中美两国作者的论文数量上升了56%,并且这些合著文章中有3/4是只由中美两国学者合作完成。如果去掉与中国合作的研究,美国的研究论文数量会减少2%,约6400篇。而如果不计算与美国学者合作的文章,中国的研究论文仍增加了88000篇。此外,在中美两国研究人员合著的论文中,引用率前500位的文章中有近3/4的文章第一作者来自中国的研究机构或同时附属中、美两国的研究机构。这表明,无论从学术领导力还是资金支持等方面看,中国都是中美研究合作的重要参与方和贡献方,有力批驳了“中国依赖或威胁美国科研”的激进言论。
珍妮·李表示,当前,中美两国科学家仍在克服困难寻求合作,甚至多于疫情发生之前。这表明,在全球性危机面前,科学家们倾向于携手合作、同舟共济。她认为,如果切断与中国的合作,对美国科研而言将是一大损失。限制国际交流,把知识创新局限于本土,不仅不能维护美国的大国地位及其大学的国际一流水平,还会使其走向衰落。开展科研合作,才是中美两国走向互利共赢的正确道路。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