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
2020年08月13日 09: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8月13日第1988期 作者:韩振峰

  2020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工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认真学习和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新时代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人民至上意味着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人民至上由“人民”和“至上”两个概念构成。“人民”概念古已有之,《诗经·大雅》中就有“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之句,《孟子·尽心下》中有“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这里的“人民”,主要指的是人类群体或劳动群众。今天的“人民”概念与古代不同,从一般意义上讲,它主要是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一个历史的、政治的范畴,其主体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劳动群众。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这个概念也有其不同的具体内容。我国现阶段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

  “至上”一词,一般用来形容“最高”或“居于首位”的意思,比如我们常说的“生命至上”“科学至上”“艺术至上”“顾客至上”等。“人民至上”表示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这就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至上”理念的深层解读和科学诠释。

  坚持人民至上由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所决定

  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强调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呢?从深层次原因来看,这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所决定的。

  首先,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的本质属性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这一本质属性就决定了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必须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其次,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同志也曾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坚持人民至上是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再次,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的指导思想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除了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本质上来说,党的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党的立场和人民群众的立场也是完全统一的。党要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坚持人民至上的时代要求

  坚持人民至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必须体现新时代的基本要求。

  首先,坚持人民至上必须贯彻党的人民主体地位观。“民者,国之根也。”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让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是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保障。只有真正贯彻人民主体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真正做到人民至上。

  其次,坚持人民至上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坚持人民至上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有机统一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从世界观维度对人民主体地位的高度概括,强调的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本,都要把人民放在“中心”位置而不能动摇;坚持人民至上是从价值观维度对人民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强调的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依靠人民、尊重人民、贴近人民、服务人民。强调人民至上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有机统一、密不可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要求。

  再次,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核心要求和重要体现。人们奋斗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密切相关。马克思早就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也是检验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人民至上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我们坚持人民至上,强调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真正做到从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出发,时刻站在人民群众利益的角度思考问题,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最后,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始终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坚持人民至上,必须通过具体行动来体现。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必须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和践行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