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赏调节个体的消极情绪认知
2020年07月16日 09: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16日第1968期 作者:杨玲 魏志清

  情绪是一种特殊的刺激。不同于物理刺激,情绪包含丰富的社会性信息。埃克曼(Ekman)认为,在表达高兴、惊讶、悲伤、恐惧、厌恶和愤怒这六种基本情绪时,面孔表情所表达的情绪在不同文化之间是没有区别的。在六种基本情绪类型中,高兴是一种积极情绪,惊讶更多依据具体的情境表达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内容。而消极情绪在基本情绪中占据主要地位,消极情绪在个体生存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进化学角度出发,在面临危险刺激时,个体会提高自身的准备状态以应对随时到来的危机,恐惧、愤怒等情绪总是和危险信号相关。因此,消极情绪在情绪加工过程中总是具有加工优势(优先识别消极情绪),即表现出负性偏向,这也是人类情绪加工的一个重要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当消极情绪刺激作为任务无关刺激呈现时,这种进化优势并不利于任务的完成,反而会阻碍对信息的加工。因此,如何调控我们对消极情绪的认知,对于提高情绪控制能力至关重要。

  奖赏和情绪都是具有情感凸显性(affective significance)的刺激,都会对认知控制产生影响,同时奖赏和情绪又相互影响。人类社会生存过程中,获得奖赏常常跟愉快和满足感等正性情绪相关,这提示我们情感可能是奖赏的重要心理成分。一些研究考察了情感是如何与奖赏相联系的。例如,贝里奇(Berridge)和鲁滨逊(Robinson)发现,奖赏能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阅读故事并想象愉快的情景会激活脑内奖赏回路,热恋期的人观看爱人的图片也可以激活奖赏回路。奖赏线索作为一种动机性因素会提高被试的准备状态并调节个体对后续目标的注意,使其优先加工和奖赏相关的刺激。研究发现,奖赏预期会提高被试在情绪辨别任务中的行为反应,奖赏预期条件下,被试对面孔情绪的反应时显著快于无奖赏预期条件下的反应时。

  奖赏和情绪加工有共同的认知神经基础。大脑腹侧纹状体的多巴胺信号在奖赏加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可能是奖赏预期出现的一个信号,同时多巴胺的分泌也与积极情绪有关。最近一项关于奖赏加工脑网络的元分析认为,眶额叶皮层和伏隔核是奖赏加工的核心脑区,其中伏隔核主要对奖赏预期误差做出判定,腹侧眶额叶皮层则倾向于奖赏信息的接收。奖赏学习过程中,伏隔核追踪奖赏信号并调节奖赏关联学习;腹侧纹状体、内侧眶额叶皮层和杏仁核在奖励结果期间表现出优先激活。双侧前岛叶、前扣带回等在奖赏预期下更为活跃。这些研究结果为我们全面了解奖赏学习过程中的大脑活动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而在情绪加工中,杏仁核负责恐惧情绪的加工,眶额叶皮层和前扣带回皮层加工愤怒情绪,杏仁核以及右侧颞极负责加工悲伤情绪,前脑岛以及扣带前回加工厌恶情绪。对比情绪和奖赏加工的脑机制,我们发现杏仁核、眶额叶皮层以及脑岛等关键性区域对消极情绪和奖赏的加工至关重要。

  通过不同程度的奖赏和特定刺激建立学习联结,会对被试的情绪注意选择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桑代克(Thorndike)提出的效果率认为,如果个体对某种情境所起的反应在形成可变联结之后会伴随一种满足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增强,如果感到满足,就会产生更强的动机去学习。得到奖赏反馈时,个体内心会得到满足,从而产生一个较强的行为动机,随后的注意选择中会更倾向于能使其满足的刺激。

  根据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ANS)的研究,联想学习范式正是基于斯金纳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通过刺激和奖赏配对的重复出现,建立刺激和奖赏信息之间稳固的学习联结。在建立联结过程中,首先给被试呈现一个刺激,刺激呈现的同时要求做出相应的按键反应,在被试反应结束后,根据反应的正误给予被试相关的奖赏信息反馈。在此学习过程中,刺激和奖赏配对信息的多次重复出现,会让个体内隐习得二者之间的关系。即使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只出现学习过的刺激而不呈现奖赏,被试仍然会保持对奖赏关联刺激的反应模式,并且这种反应模式不会立即消除。已有的科学研究表明,即使不继续加以练习,这种反应模式在联想学习后的半年仍然存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消极情绪和奖赏之间多次的内隐联结,建立情绪刺激和奖赏之间的稳固联系,提高个体对消极情绪的认知控制能力,促进其对消极情绪的认知加工,削弱消极情绪的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奖赏和情绪联结的建立,有利于增强情绪干扰对目标加工的调控能力,削弱非目标情绪刺激对任务加工的影响,特别是消极情绪对认知加工的影响。同时,奖赏信息的存在有助于提高认知控制能力。奖赏学习能有效调节个体情绪认知控制能力。通过奖赏训练或将提高个体对负性情绪的认知控制,改善对消极情绪的认知,有效控制情绪注意加工偏向,促进亲社会行为。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奖赏对海洛因成瘾者的执行功能的影响机制”(3166027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