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作战需求培养军事人才
2020年07月16日 09: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16日第1968期 作者:

  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要求院校必须把握现代战争特点规律,把握转型建设发展要求,做到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部队需要什么就练什么,使人才培养供给侧同未来战场需求侧精准对接。

  习近平主席在全军院校长集训开班式上强调,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军战略,全面深化军事院校改革创新,把培养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这既深刻揭示了军队院校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也为办学治校标定了根本方位。军队院校要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把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强国兴军服务,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作为军事教育工作的基本遵循;要紧贴形势任务,改革创新,聚焦实战,培育打赢人才。

  聚焦能打胜仗搞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军队院校历来是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摇篮。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要求院校必须把握现代战争特点和规律,把握转型建设发展要求,做到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部队需要什么就练什么,使人才培养供给侧同未来战场需求侧精准对接。

  一是科学确立培养目标。未来信息化联合作战战场多维、人文复杂、环境特殊、对抗激烈。这对军队院校平时加强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既要思想政治坚定,遵纪守法严明,经得起各种风险考验,又要胸怀远大抱负,扎根军营建功,真正想打仗能打仗;既要善于学习创新,胜任岗位职责,勇于破解难题,又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平时敢担当、战时敢亮剑。这些标准要求涵盖了过硬的政治素质、军事素质,体现了红色血脉基因、强烈担当精神。军队院校各级党委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目标,优化顶层设计,修订培养方案,牵引教学训练,形成鲜明导向。

  二是始终瞄准作战需求。军队院校培养的军事人才,素质过不过硬、能不能带兵打仗,一线部队最有发言权。要着力解决部分军队院校学员毕业分到部队后出现的“水土不服”现象。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紧盯作战对手搞教学,瞄准作战需求育人才。确保学员毕业就能上岗,上装就能操作,上阵就能指挥。

  三是注重促进能力生成。人才准备是军事斗争最重要的准备,能力生成是院校育人最终极的目标。因此,军队院校要紧紧围绕提升学员岗位任职能力来办学育人,打破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之间的严格界限,打破课内教学与课外培养之间的框架束缚,按照实战标准推进学员毕业综合演练改革,结合专业实际开展学员岗位任职能力比武。针对不同军兵种部队担负的职能任务,加大专业教学训练难度,让学员得到紧贴部队、近似实战的平台磨砺,真正成为训练场上的骨干和演兵场上的主角,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员刻苦练兵、学习成才的积极性。

  围绕教战为战深化教学训练改革创新

  教战研战、为战育人,是军队院校永恒的主题。必须紧贴形势任务需要,狠抓实战化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实践中立起备战打仗指挥棒。

  一是围绕作战需求构建课程体系。军队院校要按照习近平主席指示要求,着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聚焦强军目标要求,坚持战斗力标准,健全动态调整机制,加强以课程和教材为重点的教学体系建设;要瞄准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论证专业需求,科学构建目标模型,确定以核心课程为支撑、主干课程为重点、选修课程为补充的专业课程体系;按照需求牵引、能力为本、突出重点、动态更新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根据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和未来作战需求,注重将部队训练的生动实践和最新成果融入课堂,构建贴近实战的课程体系。

  二是围绕能力生成改革教学方法。注重构建“多元一体、实践牵引”的教学方法体系,紧紧围绕部队遇到的联合作战、联合训练、战场管理等重难点问题进行聚力攻关,全面培养学员的战略思维和打仗能力;积极推行“仿真模拟、指技融合、演练锻造”综合实践教学,按照作业编组和作战进程,开展“实兵、实装、实爆、实打”科目训练,提高教学训练实战化水平;突出基地化、模块化和网络化教学训练,构建院校理论课程教学、部队现实问题研究、模拟组织指挥锻炼等多维立体的教学模式,帮助学员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三是围绕实战需要设置演训课题。作为提升院校教学层次和训练水平不可或缺的硬性标准,实战化综合演训是推进军事训练创新发展的“根”与“魂”。只有使实战化演训严起来、实起来、抗起来,真正叫响实战化、落实实战化,才能提高院校教学训练的质量和效益。要想适应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院校必须带头更新演训理念、设难演训科目、改进演训方式、创新演训考评。特别是要紧盯作战对手,加大红蓝对抗,切实用蓝军这块“磨刀石”好好打磨学员,增强院校综合演训的实战化水平。

  瞄准联合制胜推进学术科研合力攻关

  联合作战是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基本样式,也是体系对抗的大势所趋。军队院校要牢固树立联合制胜的思想观念,不仅在教学训练方面与部队联教联训,在学术科研方面也要与部队联合攻关。

  一要紧盯作战需要确立主攻方向。贯彻“设计战争”的思维理念,以前瞻的思维、实战的标准选准院校学术科研方向,确保打仗急需的首先研究、作战紧迫的重点攻关;尤其要针对未来信息化作战中联合训练、联合指挥、联合行动、联合保障等重难点问题,确定重点研究课题,提高科研对战斗力增长的贡献率;跳出单一军兵种狭隘思维,紧跟国防和军队改革步伐、紧盯部队新质战斗力生成、紧扣信息化战争制胜机理等最新课题进行集智攻关,形成创新成果,为院校和部队开展联教联训提供思维引领和理论支撑。

  二要紧贴部队需求搞好选题立项。把部队联合训练中遇到的难题作为院校科研选题优先批准立项,把部队的需求牵引作为院校科研流程的首要环节,从源头上确保院校科研选题与部队训练实践的有机统一。对于一些部队需求急迫、转型建设急需的短线课题可适当倾斜,及时立项、尽快研究,实现部队建设需求与院校科研攻关的同频共振和有机衔接。

  三要紧扣联合制胜完善制度机制。与部队建立重大课题联合申报机制,针对一线部队军事斗争准备进展情况,通过共同论证,聚合形成现实性强、集成度高的科研选题,构建院校与部队优势互补的科研协作格局。与部队建立重点课题联合攻关机制,吸收一线部队相关人员参与院校重点课题研究,组织院校教研人员带着课题参与部队训练、演习和战法攻关。与部队建立科研成果推广试用机制,推进科研成果尽快进入部队训练和课堂教学,为院校科研创新注入生机活力。

  着眼晓于实战抓好师资队伍培养帮带

  名师必晓于实战。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首先要锻造一支想打仗、会打仗、钻打仗的师资队伍。军队院校各级党委领导要大兴研战、教战、学战之风,着力抓好打仗型师资队伍的选拔、培养和帮带,不断强化他们为战育人的能力。

  一是加大培养力度,使院校教员更多地了解部队。建立代职制度,按照专业对口原则,在重点作战部队建立院校教员代职基地,分批组织教员当兵蹲连、代职锻炼。定期组织集训,定期选送部分教研骨干到军内外高等院校学习深造,参加军兵种交叉培训,参与一线部队联合演训等重大活动,创造让院校教员更多更深了解部队的机会。

  二是拓宽引进渠道,使师资队伍更好地优化结构。通过从一线部队选调懂指挥、会作战、善管理的指挥员担任院校教官,聘请部分军内外知名专家和部队师、团职领导干部担任院校兼职教授,走出一条高中级优秀指挥员到院校讲课的路子。另外,可以通过选聘部分中高级士官或退役士官担任院校专业教员等多种途径,充实教员队伍,优化教员结构,从而构建一支以现役教员为主体、部队指挥员为加强、专业技术骨干以及转改文职人员为补充的“双员型”和“双师型”教员队伍。

  三是共建交流平台,使院校部队更快地沟通联系。通过举办高级研修班、派遣访问学者、举办高层论坛等方式,拓宽院校教员和部队官兵的交流范围,使教员充分吸收“氧气”。通过在院校设立“服务部队热线”,在重点建设部队设立“院校专家联系点”,选派人员参加部队重大演训活动,使教员及时接触“地气”。通过实施联训联演、开展共商共研,方便院校专家及时有效指导部队训练实践,使教员不断增强“底气”。

  突出环境熏陶抓好战斗精神锻造培育

  过硬的战斗作风、顽强的战斗精神,本身就是强大的战斗力。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指出:“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的锋利刀刃。”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特点,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军队院校必须注重赓续血脉基因、强化战斗精神。

  一是营造从难从严的训练环境,培育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要想战场打得赢,首先本领得过硬,而过硬本领只能在苦练、巧练、常练中不断巩固提高。军队院校抓学员专业素质强化和打仗能力培养,除了依靠有限的课堂时间外,还要利用业余时间持续强化。坚持院校统筹抓与系队常态抓相结合,大力开展岗位任职能力比武,扎实开展第二课堂成才,严密组织挑战极限训练等,通过创设严格苛刻的训练条件,坚持贴近实战的考评标准,营造从难从严的训练氛围,培育学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血性。

  二是营造从严治校的管理环境,培育令行禁止的战斗作风。以条令条例为依据,贯彻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方针,创设模拟部队、贴近实战的管理氛围。按照连队化管理标准,规范学员队战备、训练、工作、生活秩序。通过模拟部队岗位锻炼,培养学员指挥作战、组织训练、管理教育和开展政治工作的能力。通过定期开展作风纪律整顿,培养学员雷厉风行的作风。扎实开展形势战备教育,强化学员枕戈待旦意识;经常组织战备演练,提高学员应急反应能力。

  三是营造军味鲜明的文化环境,培育敢为人先的战斗作风。富有特色的强军文化是滋养官兵成长的“阳光雨露”,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军队院校要大力弘扬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着力建设充满“军味、兵味、战味”的强军文化,用强劲的战斗口号激发人、用浓厚的战斗环境砥砺人、用激越的战斗歌曲鼓舞人、用顽强的战斗精神凝聚人,努力运用充满战斗气息的先进文化铸魂育人。通过采取理论系统教化、英模激励感化、日常养成固化、实践磨砺强化“四位一体”方式,规划校园文化,彰显兵种特质。依托校园网开办“兵种精神砺斗志”专栏,用好道路、橱窗、灯箱、广播等场所设施,宣扬各类先进典型,营造弘扬兵种精神、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打仗旋律的校园强军文化氛围,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提供浓厚的人文环境。

  (作者单位:陆军工程大学)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