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发展
2019年07月02日 08: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7月2日总第1725期 作者:凌逾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2017年7月1日,在习近平总书记见证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几个月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其中,在塑造人文湾区方面,《纲要》指出要增强大湾区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居民文化素养与社会文明程度,共同塑造和丰富湾区人文精神内涵。

  粤港澳大湾区是跨界融合的大项目:跨体制、跨区域、跨经济、跨文化。珠三角九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占地面积广,移民人才众多,易于形成创意能量场,代表性产业有金融、航运、电子、互联网等,未来可以在创意文化产业、人工智能、智慧城市方面形成特色,打造“文化硅谷”,建设岭南人文湾区,共享文化资源,凝聚融合动力,构建文化共同体,提升文化软实力。为了更好地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创新发展传统文化,促进新旧融合。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海上丝绸之路要津,这一地区人民同饮珠江水、同讲粤方言,文化同根同源,自古以来就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我们可以借鉴世界其他地区大湾区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口优势、文化优势、区位优势,借助“一带一路”建设,联通全球华侨华人,向世界传播大湾区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创意文化。在网络时代,我们应对大湾区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适应当代受众的文化需求。一是注重系统性,整体设计区域定位,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发展大湾区创意文化产业,融合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符号,凸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特色。我们还可以在发展中灌注岭南文化元素,将岭南民俗风情纳入创意文化体系,融合粤绣粤菜、广彩广雕等元素彰显岭南风格特色。二是结合城市群发展弘扬珠三角水乡疍家、侨乡文化等,设计特色小镇、乡村文化的跨界融合创意项目,建设水乡田园,发展水乡旅游产业,打造更加宜居宜业宜游、更有传统文化底蕴和个性特色的世界级大湾区创意文化旅游基地;打造融合中外文化、本土传统与海洋文化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

  第二,以大湾区为主题,打造文化精品。创作关于大湾区文化的主题作品,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了解大湾区各地人民日常生活和文化特色,打造文化精品,繁荣文化市场,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例如,一些画家数百次深入工地考察,创作关于港珠澳大桥的系列画作,用画笔全景展现这一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的建设过程。另外,一些文艺创作者注重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关注大湾区文学、舞蹈、音乐、摄影、电影、绘画等最新发展动态,深入分析民间文艺活动的特点,思考如何更好创新发展特色地方文艺,如在大湾区舞蹈设计方面凸显国际性、海洋性、移民性,并借鉴文学和电影元素创新舞蹈艺术。此外,大湾区文艺应坚持多元发展,形成策划设计、出版传播、会展演艺“一条龙”产业链,集文舞乐画影视于一体,创造性再现侨民移民、海归回流、中外贸易、广交会文博会等特色文化,为大众生产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经典文化产品。

  第三,把握科技前沿,促进媒介文化融合。当前,全媒体不断发展,我们应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首先,在大湾区文化融合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新技术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开发新媒介创意载体,实现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资讯大融合,做好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和宣传工作。在高科技深刻影响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广东、澳门、香港可以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加快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多为广告、精品印刷、动漫产业,尤其是广州的网游开发、动漫制作发行居于全国前列,但在内容深度、创意新度、传播广度方面还要下功夫,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跨界创意产品,如科幻电影游戏、新型动漫产业等;澳门可继续拓展大湾区的权威报纸期刊以及其他各类数字平台,并在旅游创意、高科技文化开发方面继续拓展空间;香港有活跃的创意文化场域,但网络经济、高科技创意发展以及产学研开发方面有待提升水平。其次,我们可以发挥物联网大数据优势,建设国际大学群、慕课联盟,加强大湾区教育文化资源融合发展,从制度创新、国家凝聚、形象建构、教育合作、人才经济、文化立湾等角度提升文化发展质量,为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复合型人才。再次,大湾区海运航运业发达,跨海交通建设技术日益高科技化,已建成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等,交通枢纽四通八达,但在资讯联通方面还可继续拓展。在5G时代,粤港澳三地可以打造共同的新媒介载体,开发新型即时通讯工具,实现手机无线网络信息即时沟通,从而更有利于大湾区文化认同、凝聚人心。最后,我们可以借助大数据共享的便利条件,简化大湾区民众过境手续,促进大湾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在智媒时代,媒体机构、互联网公司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当前急需建设“媒体大脑”平台,使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领域集成化、产品化、商业化应用,为个性化生产、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开辟新渠道。总之,借助高科技网络、“一带一路”创意文化建设,让大湾区文化产业更好走向世界。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研究”(14ZDB080)阶段性成果、广东省特色创新项目(人文社科)“粤港澳跨媒界创意研究”(2016WTSCX015)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