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华盛顿6月15日电 (记者王悠然)6月13日,美国《实验心理学期刊:普通心理学》(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刊发论文《情绪相似性:情景特定性动机的作用》(Beyond emotional similarity: The role of situation-specific motives)。该论文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斯·J.格罗斯(James J. Gross)等研究人员合作完成。研究人员分析了人们对他人情绪的反应机制。他们发现,他人释放的情绪能够对接受者产生何种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接受者本身是否想要感受这种情绪。
在实验中,107名参与者观看了虐待俘虏等可能引发不安情绪的照片,同时他们被告知其他人对这些照片的感受。研究人员发现,参与者在得知他人与自己感受相似时,他们变得更加情绪化。为了解在现实环境中人们如何受他人情绪影响,研究人员分析了2014年美国非裔青年迈克尔·布朗(Michael Brown)在未持械情况下被白人警察枪杀事件发生后“推特”上的1900条相关推文。结果显示,“推特”用户更容易受到自己社交圈内其他人强烈情绪的影响。而且他们在评论与自己最初情绪强度相似的“推文”时,会将自己当时的情绪强度提高到超出社交圈内其他人的水平。
研究人员表示,许多人以为自己对他人情绪的反应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即刻发生的,这项研究则说明情绪不完全是被动产生的。人们能够调节他人情绪对自己的影响。例如,如果不想感觉愤怒,可以远离愤怒的人。人们也能运用自身情绪实现特定目标。例如,感染他人参与到某一共同活动中。而随着社交媒体日益普及,人们受他人情绪影响的机会越来越多,研究社交媒体用户对社会政治事件的情绪反应变得愈发重要。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究有关社交媒体和情绪反应的话题。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