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世儒 煨中莲——洪业的人生与学术
2022年06月15日 11: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6月15日总第2427期 作者:朱峰

  当我们回顾20世纪中国学术史会发现,一百年前,是中国现代学术的转型时代。那一代学者,生于清末和民初,在孩童时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二三十年代进入了成年期,并有机会到西方的高等学府接受训练。历史赋予他们的挑战是动荡的中国社会,以及中西文化知识对冲的矛盾局面。在这个群体中,我们很容易说出胡适、陈寅恪的名字,但有一位学者确如空谷幽兰,质朴无华,淡泊素雅,弘汉学事业于千秋,他便是洪业。

  幼承庭训嗜文史 游学海外立宏志

  洪业出生于1893年10月27日的福州,谱名正继,学名业,字鹿苓,号煨莲(取自英文William的谐音)。父亲洪曦是个传统读书人,母亲林飞出身茶商世家。四五岁时,洪业寄读在私塾之中,接受幼学启蒙。八岁时,全家奔往山东,他浸淫经籍,考上山东师范附属中学。十五岁的洪业,立志考取上海海军学校,母亲同他南下至沪,但误了考期,却幸遇商务印书馆的高梦旦先生,接受其建议回福州上学。

  洪业回到家乡,在鹤龄英华书院上学。在那里,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去俄亥俄卫斯良大学深造的机会。1915年秋,他赴美留学,本科阶段最初的专业是化学和数学,而后转向历史,两年后毕业,又奔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洪业的硕士论文题目是《〈春秋左传〉与其对中国史学思想的影响》。即将毕业之际,巴黎和会点燃了他的爱国热情,26岁的他,制定了“不从政、不做牧师、不当校长甘当教员”的“三不”原则。他立志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进而实现国家昌盛。

  呕心沥血筑燕京 游翔载籍编引得

  1920年,洪业预备攻读博士学位,但没有完成。在美国游历两年后,他得知司徒雷登要创办燕京大学。两人在美一见如故,之后洪业不畏艰难,竭力为燕京大学筹集资金。

  1923年至1946年,洪业在燕京大学先后担任历史系教授,文理科科长、图书馆馆长、研究生院文科主任、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主任、哈佛燕京学社执行干事等职。

  除了授课之外,洪业积极扩充燕京大学图书馆的藏书量。他借鉴西方图书的编目和索引方法,制定高效的图书管理和采购制度。截至1950年,燕京大学的中西文藏书已达40万册,在当时的国内高校首屈一指。

  洪业还为当代学者提供了学术舞台。这个学术舞台有两个。一个是让学者发声的学术期刊。1927年,他创办《燕京学报》,所刊登的学术论文,科学严谨,水平极高,为学界所称道。另外,他积极参与顾颉刚和谭其骧创办的《禹贡半月刊》,并专门撰文《考利马窦的世界地图》。另一个是人才培养基地——哈佛燕京学社。1928年1月,在司徒雷登和洪业等人的筹划下,燕京学社正式在美国立案成立。学社随后执行汉学研究计划,一跃成为世界著名的汉学研究机构,培养了一批杰出学者,至今依旧薪火相传,闻名遐迩。

  1930年,洪业提议学社编纂古籍的引得系列,并亲自主持工作。他做了两项预备工作:参考前人智慧发明新的检字方法——“中国字庋撷法”;制定工作说明书——《引得编纂手续纲要》,提出了10道工序及其严格的要求。从1930年到1951年,共编出汉学引得丛刊64种、共计81册。

  这次的引得编纂,实际上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系统地对中国古籍的一次整理,是“整理国故”的成果之一。有了这批标引的工具书,一批中国古籍得以便捷使用。其中,洪业还为五本引得写了序言,分别是:《白虎通引得序》《仪礼引得序》《礼记引得序》《春秋经传引得序》和《杜诗引得序》。这些不是简单介绍性文字,皆是精心撰写的考证性论文。1937年,经伯希和的推荐,洪业凭借《礼记引得序》荣获儒莲奖。

  洪业注重培养青年才俊。他主张中西学术融合一体,提倡学人接受西方现代学术的训练。在他的努力下,培养出大批出色的学者,诸如齐思和、瞿同祖、周一良、王伊同、聂重岐、翁独健、杜联喆、王钟翰、郑德坤、侯仁之、谭其骧、邓嗣禹等。在他的筹划下,燕京学社不仅资助中国学者“走出去”,还把欧美学者“引进来”,受益的学人有魏鲁男、毕乃德、卜德、顾立雅、芮沃寿等。这些汉学种子,随后植根于国内和欧美著名的研究机构,逐渐成长为中国问题的权威研究专家,部分才俊的影响力一直持续至今。

  身栖剑桥心华夏 重咏长歌注子美

  洪业身上体现出不屈刚毅且乐天达观的民族精神。1931年,燕京大学成立中国教职员抗日会,洪业是委员之一。太平洋战争爆发,洪业等十几位教授被日本人关进监狱。在受到日本宪兵拷问时,洪业不卑不亢慷慨陈词,毫无半点屈服之意,在“闲暇”之余,还跟赵紫宸作诗填词,憧憬新中国。

  1946年,燕京大学复校,叶理绥给洪业发来哈佛大学的聘书,相邀讲学。洪业于是年4月份离京,岁月蹉跎从此与祖国永别了。

  哈佛并没有给与他正式职位,洪业在麻州剑桥购置房产,靠出租给房客维持生活。但是,他仍旧读书治学,演讲授课,兼职指导东亚系的学生。晚年的精力主要投入到译注《史通》和杜甫的诗歌。最令人瞩目的是他的专著:《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洪业对杜甫极其推崇,幼年跟父亲习读《杜诗镜铨》,中年编纂《杜诗引得》,老年重新注释杜诗。该书选译374首杜甫诗歌,用诗篇考证和诠释杜甫人生轨迹,是文史互证的典范研究。除去学术意义,洪业的杜甫研究散发着“我注杜甫,杜甫注我”的人生哲学意味。杜甫一生颠沛流离,目睹国家残破,民生凋敝,但一生背负着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杜甫,在洪业的精神世界中,就是跨越时空的知己。

  1980年12月12日,洪业在美国安然辞世。他的书物捐献给北京图书馆和中央民族学院。为纪念洪业,次年3月,《洪业论学集》由中华书局出版。

  洪业给自己取“煨莲”之名,可以猜测,其含义即将自己比作“火中莲”,“火”意味着那个持续动荡的客观世界,“莲”便是自己理想的化身,目标是在人生坎坷中渐进式修身,绽放莲华,芳怡天下。这种人格是基督教和佛教的慈爱,也是儒家君子的仁爱。他的一生,虽然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奔波在乱世的飘零中,但仍秉持儒家士人的风骨,恪守一名知识分子的职责,给后世留下宝贵的学术遗产,可谓学人典范。那一代的知识分子已经随时光远去,但他们的人生抉择和学术精神,依然可以看作是今日学人的灯塔,在新的世纪为我们照耀未来的路。

  (本文系中宣部课题“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之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