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中汲取经济学创新养分
2022年06月15日 09: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6月15日总第2427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杰

  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为经济理论研究提供了丰沃土壤,经济学创新发展迎来新的机遇期,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话语体系正当其时。受访学者认为,构建这一理论话语体系,不仅需要对我国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还应从经济史、思想史中汲取养分。

  从历史中汲取养分

  从经济学发展史看,每一次理论体系、话语体系的系统性重构,都离不开对经济学说史、思想史的批判继承。构建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同样离不开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支撑。

  构建中国经济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在于总结、凝练、抽象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中所蕴含的独特经济规律、经济思想。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程霖表示,具体来看,经济思想史研究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为构建中国经济学提供支撑:一是梳理提炼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历史,为构建中国经济学提供要素;二是总结中国经济学探索历程,为构建中国经济学提供借鉴;三是研究西方经济学体系演进史,为构建中国经济学提供启示;四是考察“中学西渐”及其影响,为构建中国经济学增强自信。基于贯通古今的思想史研究,可以发现中国经济思想已经初步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变迁。程霖认为,这一转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好体现。

  经济史学有经世致用的学术传统,中国经济学要构建自己的理论话语体系,必须从历史中汲取养分。南开大学经济史研究中心主任王玉茹表示,经济史是一门兼具经济学与历史学特色的学科,是理论经济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她看来,经济学理论是对经济运行、经济实践活动的经验提炼、升华和抽象概括,经济发展的历史则是经济学理论产生的一个重要基础和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史的实证研究,又是检验经济学理论的适用性、实现理论突破和创新的源泉。经济史研究的初级目标是要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和研究我们还不认识或认识不清楚的经济实践,而其高级或者说终极目标应该是通过经济史实证研究检验经济学理论的适用性,进而实现经济学理论的突破和创新。

  针对经济史属于历史学还是经济学的学科归属之争,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伯重在日前举行的“经济史学的前世今生”讲座中提到,从学术角度来看,在多学科交融已成为时代潮流的今天,强调一个学科的归属问题并没有太大意义。经济史本来就是一项交叉学科或者跨学科研究,这种交叉或跨学科性质使得经济史兼具历史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的特点。

  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经济理论、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之间的良性互动。当前,中国经济史研究已取得长足进步,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在其中的运用已经比较普遍。在王玉茹看来,近年来随着数理分析在理论经济学研究中被广泛推崇,计量模型的使用几乎成为评判经济学论著水平的唯一标准,经济史中的计量研究也方兴未艾。

  计量分析作为研究方法之一,对于活跃经济史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过于追求模型和数据,往往会背离研究主旨。王玉茹认为,计量研究唯此为大的倾向,对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影响不可小觑。仅就其研究范式来看,主要研究成果大多仅停留在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层面,过于强调经济理论的普适性,而很少关注中国经济历史进程的特殊性,颇有削足适履之感。换言之,我们的经济史研究还处于研究目标的初级阶段,与终极目标相去甚远。因此,构建中国经济史话语体系,应以推动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创新与发展为目标。

  李伯重表示,在经济史研究中,计量分析方法的兴起推动历史研究走向精细化,使历史学家发现了许多传统定性研究难以发现的要素,加深了对历史的认识,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但这也带来学科之间的冲突与危机。我们应加强二者之间的融合发展,既珍视我国已经形成的经济史学传统,又积极融入国际化进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既有中国特色又融入国际学术主流的经济史学。

  近年来,在研究成果的数量规模、研究主题的涵盖范围、研究方法的拓展运用等方面,经济思想史都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涌现出新亮点。程霖总结了其中几大亮点:一是中国现代经济思想研究成果显著增多,选题不局限于经济学传统学科分类和概念体系,更加聚焦我国发展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二是中国经济学构建探索研究已在梳理探索历程、考察学理逻辑、挖掘研究成果、分析经验和不足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果,从历史视角拓展了构建中国经济学的素材与认知;三是研究视野、资料与方法进一步拓展创新,立足全球视野开展对比分析,采用现代经济学理论方法、数据统计乃至跨学科方法,分析中国经济思想的发生发展机理等。

  以创新为目标

  经济学理论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产物,加强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研究,有助于了解已有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背景和应用条件,为创新经济学理论提供支撑。

  “要以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创新为目标,构建中国经济史学科话语体系。”王玉茹认为,要厘清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探寻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史,要搞清楚中国经济发展史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及其成因,改变单纯从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寻找中国经济发展“药方”的倾向。要静下心来做好资料搜集和鉴别整理工作,使中国经济史研究建立在可靠的资料基础上。建立中国经济史学话语权,离不开扎实的资料搜集、鉴别和梳理,离不开丰富多样的案例研究。要尊重研究对象的客观多样性,提倡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多元性、适用性、科学性。促进中国经济史研究,推动中国经济史话语体系构建,尤其需要多学科理论交叉使用。

  中国经济思想史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需要扎根本土、面向世界、赓续历史、观照现实。程霖表示,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应秉承初心、继往开来,充分发挥学科的独特优势和学术价值。在发展方向上,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愿景,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立足历史视野和国际视野,将其放入历史纵向和全球横向维度中,全面系统地考察和总结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演变与光辉成就。在方法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融通古今中外各种有益资源,基于史料挖掘和整理,重视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互动融合,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历史镜鉴和理论依据,为中国经济学构建提供理论要素和历史启迪。此外,要立足本土,不断总结、提炼、完善、综合中国经济实践以及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经验、规律和理论创新成果,为推进中国经济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提供思想与理论基础。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