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基本维度
2022年06月15日 10:4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6月15日总第2427期 作者:陈富国

  话语体系蕴含着系列概念、基本理论和价值原则,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要树立文化自信,必然要求打破西方话语霸权和话语垄断,构建中国自身的话语体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这明确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强化话语体系构建的自觉,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构建国家治理的中国话语体系,不仅是“四个自信”的重要体现,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构建中国国家治理的系列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是使用抽象化的方式从一群事物中提取出来的反映其共同特性的思维单位。国家治理是个系统工程,关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必然牵涉民主、法治、自由等核心概念。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利用其经济文化的优势,垄断了对国家治理中核心概念的阐释权,把其作为所谓“普世价值”向全球推广,如所谓民主就是在程序上实现“一人一票”,罔顾民主的实质;所谓自由就是必须以私有制为所有制根基,更罔顾人的生命权和发展权抽象谈论所谓“天赋人权”。如何打破西方对核心概念的话语垄断和话语霸权,如何定义这些概念,就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紧迫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随着西方社会治理危机频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显现。现实已经赋予我们底气对国家治理的核心概念发出中国的声音,进行自己的阐释。如民主是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形式民主和实质民主的有机统一,是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而不能化约为所谓“一人一票”的普选;如权利的根本在于人的生命权和发展权,而不是抽象的人的“自由”;如发展的基本内涵是可持续和包容性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如公平正义必须以共同富裕为现实基础和价值旨归,而不能停留在所谓的程序正义。通过对核心概念内涵和外延的重新阐释,进而构建中国国家治理的系列概念,使国家治理的中国话语更具有学理性和说服力,将为构建国家治理的中国话语体系奠定坚实的根基。

  构建中国国家治理的基本理论

  治理理论是根据治理实践认识形成的理论范式,是国家治理话语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西方社科界擅长创造理论范式,通过不断释放或补充相关理论来获得学术话语的国际影响力。我国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一词,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治国理政,也不同于西方语境下的治理理论,而是有其特定的历史方位和基本含义。国家治理的基本理论决定了国家治理的基本走向。西方社会强调多主体、小政府的治理模式,而我国主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市场—社会”的协同共治。因此,如何阐释中国国家治理理论的独特内涵,摆脱西方对中国治理模式的刻板印象,成为话语权塑造的重要内容。

  西方治理具有明显的“社会中心主义”取向,强调社会作为治理主体在治理体系中的主导作用。但这在事实上造成了治理的孱弱,国家治理往往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尤其当西方治理理论套用在拉美等一些后发国家,面对跨区域的大规模问题及长期性问题,其主张的社会多中心治理模式根本无力解决,只能对问题进行小修小补,进而造成严重的治理危机,导致国家陷入无序与混乱状态。而我国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社会主义法治,能够很好地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以及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国家治理中真正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国家治理理论的正确性不断彰显,党领导下的多主体治理模式能够考虑长远利益,统一多方力量,其治理效果在国内社会和国际社会都赢得了广泛赞誉。

  进一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协商民主理论以及党的领导下“国家—市场—社会”协同共治理论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国家治理的基本理论,为构建国家治理的中国话语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需要在学理上进行更深入系统的阐发。

  构建中国国家治理的价值原则

  社会科学的任何理论必然是在特定价值追求指导下展开的。随着治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治理理论的价值原则也日益受到关注。国家治理的价值原则是治理主体的价值取向,其核心是解答“为了谁治理”“依靠谁治理”“如何进行治理”等一系列根本问题。

  西方社会制度建立在财产私有制的基础之上,其治理的价值原则必然是在私有制基础上,以追求个人私利为目的。西方倡导的民主、自由与人权的“普世价值”,实质上是为资本的无限扩张保驾护航,从观念上掩盖资本扩张过程中的不正当性与剥削性。如西方社会由于资源私人垄断导致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但西方往往以自由竞争不会导致垄断、将资本家的成功归结于个人奋斗而掩盖问题的根源,并在制度和观念上维护一小部分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中,那些“代表社会的99%”的抗议者,不仅表达了对华尔街所象征的金融体系的贪婪与腐败的强烈不满,也对美国政府偏袒富人的税收等政策表示了强烈抗议。这也从侧面表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治理带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性质,治理的价值主题、价值标准、价值导向与价值目标等均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与意愿。

  中国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原则,国家治理的立足点和根基是最广大人民群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始,就将“为了人民”作为国家治理的价值方向。从制定《共同纲领》到后来出台的几部宪法都明确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治理为了人民”“治理依靠人民”“治理服务人民”三大理念共同构成国家治理的价值原则系统。正是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原则,中国国家治理才能在实质上保证人民的民主、自由与发展等权利,并在这一价值目标的指引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深入阐释中国国家治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原则,是构建国家治理的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家治理的中国话语体系的鲜明特色。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