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天立地 经世致用——潘立勇休闲美学学术思想与贡献
2022年06月15日 11: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6月15日总第2427期 作者:顾雅青

■潘立勇著《宋明理学人格美育论》

  潘立勇(1956—2022),浙江慈溪人,当代知名美学家。浙江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南京大学文艺学硕士、复旦大学美学博士。始执教于浙江大学中文系,曾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理事、全国青年美学研究会理事,兼任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教育培训部主任、浙江大学人文旅游研究中心主任,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是中国美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专家。

  潘立勇早期从事理学美学和文化哲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宋明理学相关美学思想,是此领域的开拓者之一,近年来研究重心逐步转向休闲领域,在中国古典美学、文化哲学以及休闲美学等学术领域作出卓越贡献。潘立勇引入中国美学史的传统研究范式,对当代休闲美学进行研究,并大力弘扬休闲学这一交叉学科。他大论是弘,综理论说,先后撰写了《审美人文精神论》《朱子理学美学》《中华文化与人文精神》《中国文化与旅游》《一体万化——阳明心学的美学智慧》《中国美学通史(宋金元卷)》《休闲文化与美学建构》《审美与休闲》《审美与文化创意》《休闲与文化创意》《宋明理学人格美育论》《人文旅游》(1—4辑)、《休闲评论》(多辑),发表研究论文160余篇。

  理学美学:纵深发展 经世致用

  朱子美学研究。潘立勇青年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宋明理学相关美学思想,重点集中在朱子美学,并创造性地将其与德国古典哲学进行比较研究,发表系列论文20多篇。1999年,他出版了理学美学标志性成果——《朱子理学美学》。该书46万字,通过对理学美学及其重要价值的论辩,对朱子理学美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该书获得浙江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2),至今已经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和理学美学的公认入门经典,并被张立文教授、蔡方鹿教授等朱子学研究专家称为20世纪朱子学研究第三阶段代表性成果之一、朱熹《诗经》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阳明心学研究。潘立勇的《阳明心学在美学上的意义与影响》(《文艺研究》1995年1期)成为国内较早的王阳明心学美学研究论文。2003年,潘立勇申报的 “阳明心学美学研究:从本体工夫论切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此后,他陆续发表了10多篇阳明心学美学研究论文,获得学界关注。2010年,潘立勇的专著《一体万化:阳明心学的美学智慧》出版。这是国内外第一部较为系统地探讨阳明心学美学智慧的著作。该书在深入研读阳明心学和相关典籍的基础上,广泛吸取海内外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对阳明心学所蕴含的美学智慧做出了具有现代视野的解读。潘立勇深入揭示了“本体—工夫—境界”这一中国本土哲学美学的最本色话语和体系,并以此作为与西方哲学美学话语体系平等对话的理论标识。

  宋明理学研究。在研究朱熹理学美学、王阳明心学美学的过程中,潘立勇进一步将其学术视野逐渐拓展到整个宋明理学范围,尝试挖掘宋明理学对整个中国美学话语体系建构的意义,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多个项目获得国家级立项。2020年,他出版专著《宋明理学人格美育论》,主要从三方面展开对宋明理学人格美育思想的探讨:从宏观的角度,以中国文化哲学为背景,系统观照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美育思想和人文精神,以及宋明理学对其的理论提升与本体化建构;从微观的角度,梳理宋明理学人格美育思想的内在体系及其在整个理学构架中的意义,并以张载、朱熹、王阳明三位代表人物为点,以相关理学家为面,剖析了其以人格化育和人生境界为追求的精神主旨与以礼乐艺教、体认践履为基本方式的修为工夫;从比较的角度,以西方尤其是德国古典美学及其审美教育思想为比照,分析了宋明理学人格美育思想以“本体—工夫—境界”为内在理路的民族特色、理论品格及其当代意义。

  2020年底,由潘立勇主持申报,国内数十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的课题“宋明理学与中国美学话语体系建构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项目梳理理学美学的中国美学特色话语体系,深入探讨中国传统心性哲学整合与超越者宋明理学及其美学的理论品格,分析其对中国传统美学话语体系建构的历史影响,在历时性的脉络和同时性的维度把握中西哲学、美学话语体系的差异,并从中汲取有资于当代中国美学话语体系建构的理论资源和智慧。课题拓展中国古典美学研究领域,弥补了中国传统美学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标志着理学美学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朝着经世致用的目的前进。

  休闲美学:顶天立地 经世致用

  休闲美学研究。从理学美学到休闲美学,潘立勇进行了理学与美学交叉领域的开拓性研究。他从对宋明理学精神的体悟出发,认为美学不应只是“观听之学”,而应该是“身心之学”,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化育是中国传统迄今的美学的基本精神和旨趣。

  潘立勇提出,休闲学研究要“顶天立地”,即休闲研究中形上特质和入世工夫并存。在休闲美学研究上,他连续获得两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资助:“审美与休闲——和谐社会的生活品质和生存境界研究”“当代中国休闲文化的美学研究和理论建构”,两个课题同名主旨论文先后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017年出版《休闲文化与美学建构》,编录课题发表在《中国文学批评》《社会科学辑刊》《浙江社会科学》等学术刊物的系列论文16篇,主要由“休闲美学的理论建构”和“休闲文化的美学观照”两部分组成;2019年出版专著《审美与休闲——和谐社会的社会品质与生存境界研究》,梳理古今中外主要的审美与休闲的思想智慧,从而揭示休闲、审美与生活品质、生存境界的内在相关性,强调审美与休闲活动在提升当代生活品质、推动和谐创业、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由于在休闲与美学领域的突出贡献,潘立勇被南方科技大学聘为特聘研究员和访问教授,在此期间主编了《休闲·审美·创意》专题学术系列丛书8部。

  休闲美学学科建设。在休闲美学学科建设方面,潘立勇与同仁依托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于2007年获批国内首家“休闲学”博士点,探索休闲理论研究和休闲实践运作,培养满足社会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潘立勇引入中国美学史的传统研究范式,对当代休闲美学学科的相关研究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他在论文《休闲与审美: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中提出,休闲是人的理想生存状态,审美是人的理想体验方式,自由体验休闲与审美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关系。他将“休闲”这一社会现象提升到生命本质哲学探索的高度上,尝试突破中国美学学科发展的瓶颈。潘立勇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和当代中国文化产业揭示美学的现代价值,即“闲”与“适”。“闲”指当代休闲美学的本体,“适”指当代休闲美学的休闲工夫或休闲方法论。潘立勇认为,产生如同“审美境界”一样的“休闲境界”是使用美学的传统范式对休闲进行研究的必然结果。他通过对宋明理学尤其是阳明心学的体悟、解读,深入揭示了“本体—工夫—境界”这一中国本土哲学美学的最本色话语和体系,并以此作为与西方哲学美学话语体系平等对话的理论标识,逐渐构建起中国当代休闲美学的主题研究范式。

  潘立勇是中国当代休闲美学的开拓者之一,是推动中国休闲美学发展的实践者,更是对休闲学、人文旅游、文化产业等更偏实践领域探索研究的重要引领者。其所提倡的“本体—工夫—境界”,是中国休闲美学话语体系与西方休闲审美话语体系平等对话的努力和实践,是从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资源和西方哲学的应用倾向中的“突围”, 体现了中国学者力图超越既有理论限制而进行的主动探索,在构建中国自有的理论范式和话语体系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