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的变与不变:春节的创新与怀旧
2024年02月23日 10:5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2月23日第2838期 作者:胡超

  在一些人看来,“年味”似乎一年比一年淡,这与个人年龄的增长、社会文化的变迁有关。年龄的增长一方面会让人对反复经历的节日内容失去敏感,另一方面也会让人渐渐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文化则是一群人共有的生活模式,其中包含了人类抵抗死亡恐惧与死亡悲伤的重要方式,前者主要是文化世界观,后者主要是群体归属感。

  在西方,因为工业革命、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发生较早,个体主义文化的发展历史更长,死亡更多引起人的恐惧,而管理死亡恐惧的文化主要是个体以符合公共价值观的方式获得自我实现、自尊(如成为一个成功的、有尊严的医生、律师),由此感觉即便个体肉身消亡,仍能以文化符号的形式获得精神的不朽。而在东方,集体主义文化较为盛行,死亡对于个体意味更多的是与他人的分离,而不是自我的毁灭。因此,死亡更多引发人的悲伤,而管理死亡悲伤的文化主要是个体融入其所属的群体——特别是家族,以群体的方式延续自己的精神存在(如帮助家族发展和香火延续,最终成为一个被家族成员爱戴、怀念的成员)。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天神和祖先的仪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逐渐演变成为人们庆祝新年和迎接新生活的时刻。在世界范围内,与春节类似的节日还有圣诞节、犹太新年等,它们都是人们纪念时间流逝、迎接下一个时间周期的节点。这些节日的形成、发展与死亡的集体意识和反思有关,但是中国人超验的宗教精神相对较弱,更多的是对现世的关心。面对时间的流逝与死亡的逼近,中国人的情绪反应主要是悲伤而不是恐惧,且往往通过祖宗祭祀、香火延续和家族亲情来应对生命的无常。

  春节的每一项习俗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叙事。例如,年夜饭是家庭成员团圆的象征,每一道菜都有着特别的寓意;而红包则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祝福和好运。这些传统习俗构成了春节的文化核心,是代代相传的家族记忆。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姓氏家族为单位进行竞争、合作的“家天下”结构,集体主义往往以家族为边界。因此,春节更多的是一个家族团聚、欢庆、加深内部关系与合作的节日。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个体主义越发盛行,社会化大生产分工不断发展,年轻人通过学校、单位等非血缘的社会结构认识同学、同事,并从中找到朋友、爱人,家族的作用、干预越来越少。因此,现代人对春节的感受或许与过去的人有所不同。再者,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的流动一方面造成了家族成员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另一方面导致许多人在春节期间无法回家。现代的通信技术使得节日祝福更为便捷,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最后,全球化进程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现代人接触到了来自外国的文化,促成了本国文化的变迁、多元化,进而导致家族成员间观念、信仰的差异。上述因素共同作用,影响了家族内部的团聚和精神融合。

  对于传统的中国社会,节日也有点缀日常生活的功能,人们在重复的劳作中得到集体的休息、娱乐,而现代人则还可以在双休日及其他节日中寻找朋友聚会、娱乐,因此对传统节日的感受可能不如过去的人那么深刻。再者,在传统社会,科学并未普及,春节的许多庆祝形式源于人们对未知神秘力量的畏惧和朴素的祈愿,如《吕氏春秋·季冬记》中说,古人在“除夕”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疠之鬼”。而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些元素已经失去了曾有的内核动力,甚至有些“迷信”的意味。

  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虽然可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但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现代化的影响在改变着春节的形式,但它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将永远存在于中国人民的心中,如对亲情的重视、对美好明天的祈愿、对国泰民安乃至人类和平发展的憧憬。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春节如何在保持传统的同时拥抱变化,将是对华人社会智慧的考验。现代化、全球化为春节的创新、传播提供了机遇。在世界各地,无论是华人社区还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非华人群体,都可以见到春节庆祝活动的身影。这种跨文化的互动不仅增进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为春节的传统习俗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的春节可能会更加多元化,不仅是华人的节日,也可能成为全球范围内庆祝和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既要坚持传统的精髓,也要勇于接受和融入新的元素,让春节文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继续繁荣发展。

  创新和怀旧是人类的根本需求,也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两股动力。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如何保持春节文化的传统精神,同时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一方面,传统习俗如家庭团聚、传统美食、怀念祖先等核心价值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创新方式如团体户外运动、桌游、跨国拜年、线上聚会、电子红包、虚拟现实体验等,可以让传统节日焕发新的生机。

  所有民族都有文化的变迁,也存在怀旧与创新两种相互平衡的动力。西方的圣诞文化同样也在不断地变迁甚至“变味”。事实上,中国古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也会感到“年味”递减、缺乏新意,而世事的变迁又会让他们产生今非昔比的感觉。

  人类的文化经历了“由合到分,又从分到合”的过程,就像春节文化所承载的家族分离与团圆的历程。人类原本有着相似的文化,只是因为迁徙到不同地区而出现了文化的“变迁”,发展出了不同的文化以适应各自的环境。而现代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展又让不同文化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让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融合成为现实。

  (作者系东南大学医学人文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