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的年夜饭
2024年02月23日 10: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2月23日第2838期 作者:袁瑾

  岁岁轮回,中国最具仪式感的阖家聚餐——年夜饭已经绵延数千年了。俗话说“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吃顿饭”,年尾除夕的团圆饭是刻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期待。伴随着层层堆叠的食物散发出的温暖香气,年也就到了。

  年夜饭又叫年羹饭、年更饭、分岁筵、团年饭等,源自古老的年终祭祀仪式。可以说,中国人从有“年”的概念开始,就有了年夜饭。“年”本义“谷熟”,是丰收的标志。上古时人们将作物的丰产归功于自然的赐予,于是要举办各种祭祀以示感谢。先秦时的年终大祭被称为“蜡祭”,人们“合聚万物而索飨”(《礼记·郊特牲》),搜罗各种食物作为贡品以敬神祈福。后来随着家族社会的发展,这一类多神祭祀逐渐演变为以祭祀祖先为主的腊日祭。《诗经·豳风·七月》中有“跻佊公堂,称佊兕觥,万寿无疆”的描写,这里的公堂大概也就是汉代《四民月令》中所说的供奉先祖牌位的祖屋,人们杀猪宰羊,在此饮宴团聚,祭祀祖先,祈求福佑。

  年夜饭象征着家庭的团聚和新春的开始,它是物质的享受,更是狂欢的情感交融。西晋周处《风土记》记载:“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是夜,全家齐聚,开怀畅饮,终夜不眠,期待春天的到来。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描述了除夕夜两湖地区家家准备美味佳肴、一同畅饮守岁、迎接新年到来的情形,按照旧俗各家还要留下些剩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也记述了开封百姓吃年夜饭的场景:“居室华灯皆燃,举家围坐,长者上首,男女分左右,频举杯觞。”灯火通明,亲朋聚集,欢声笑语,好不热闹。明代北京人在腊月廿四祭灶后,各家皆蒸点心、储存过年用的肉,按照《酌中志》的记载,储备的食品“将为一二十日之费”。到“三十日岁暮”则互相拜祝,名为“辞旧岁”,人们“大饮大嚼,鼓乐喧阗,为庆贺焉”,共同守岁,迎接新年的到来。在杭州,“旧时除夕夜,祀先后,全家长幼毕拜,聚坐食饮,直至天明”(《杭俗遗风》)。此夜,若是有人无法赶回,或是因事不能出席,也要在席间多放一副碗筷,以示“团圆”。“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多么令人感喟!

  各地年夜饭的具体做法有所不同,但都力求丰盛,并于一饭一菜、一汤一羹中寄予了各种吉祥寓意。《金陵岁时记》记载了民国时期南京人除夕的“十景菜”,人们以酱姜、瓜、胡萝卜、金针菜、木耳、冬笋、白芹、酱油干、百页、面筋十种,细切成丝,以油炒之,谓之“十景”。温州人的年夜饭被称为“分岁酒”,席上用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十样冷菜,取意“十全大福”。上的第一个菜通常是年糕,寓意“年年糕”。饭桌中央必得有一盘芋头,“芋”音近“余”,又近“裕”,意为新年家中收支有余,生活富裕。江浙一带人家年夜饭最后一道菜必留给八宝饭。八宝饭主料为糯米,拌上糖和猪油倒扣在盘中,加上莲子、红枣、金橘脯、桂圆肉、蜜樱桃、蜜冬瓜、瓜子仁等果料,再撒上红、绿梅丝,颇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热乎劲儿。盘中每一样食物都带着个好彩头,比如莲子寓意婚姻美好,桂圆是团圆,金橘象征吉祥如意,红枣祝福早生贵子,蜜樱桃、蜜冬瓜就是甜甜蜜蜜,瓜子仁祝福平安无灾祸,红梅丝寓意热情进取,绿梅丝则代表添福长寿。若要再添一把桂花,则必是金桂,配上玉脂白色的糯米,好一盘“金玉满堂”。

  老北京的年夜饭则十分讲究菜式,称为“四四见底”,即四凉菜、四热炒、四肉菜、四汤菜,共十六道菜。除汤外,菜品要“四凉八热”,取意四平八稳。“十六”即幺六,“六”是“顺”,“幺六”谐音“要顺”,希望来年一切顺利。“四四见底”的年夜饭如何搭配,各家丰简随意,不过“四凉”的第一道通常是芥末墩儿。这是一道极具老北京特色的年菜,用白菜帮子加黄芥末、白醋和白糖腌制而成,味道颇是刺激爽口,用以佐酒、开胃十分合适。热菜中还得有丸子,寓意团团圆圆,若是“四喜丸子”则更加喜庆。炒菜里也少不了带百合的菜,诸如清炒百合、芦笋百合、虾仁儿百合、腰果百合等,意在和和美美。一条整鱼自然是少不了的,因“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老北京人一般用鲤鱼,暗合“鲤鱼跳龙门”的好兆头,若是家中有临考的学子,更是应景。

  说到年夜饭的“成套”席面,广东客家人除夕夜的“九大簋”颇有来头。“簋”原是古代祭祀时盛载黍稷的器皿,或圆或方,按照质地有木、竹、陶、铜之分。它本是古代贵族阶层使用的食器或祭器,后来流传于民间,因此“九大簋”便成了极言饭菜之丰盛、筵席规格之高的代名词。客家人也称呼“九大簋”为“九子碟”,寓意“九子登科”“长长久久”。九道菜一般以“双鱼、双肉、双头牲”为荤,佐以时蔬,另外还会煲一道好意头的汤。摆盘时蔬菜垫底,荤菜铺面,暗喻“盆满钵满”。出菜时要按照“横三竖三”的形式摆放在八仙桌的中间。八仙桌的座位有大小之分,长者坐于内侧左边,称为“席长”,开席时席长领头用汤匙盛酒,敬天地先人。吃菜时,得先夹中间那碗(簋)菜。待到吃得差不多了,席长便起身主持将中间的菜与下一道菜换位,各种规矩颇是讲究。

  一顿团圆饭自然少不了饮酒,“相聚酣饮”是人们过年的场景。古代人的年酒必在冬季酿好,称为“腊酒”。此外还会加入中草药,制成保健辟邪的药酒,汉代称为“椒柏酒”,唐人称为“屠苏酒”。饮酒先敬长者是基本礼数,不过古代春节喝饮“屠苏酒”时,却要从少年开始。苏辙在《除日》中有过这样的感慨:“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因为年长,每年饮屠苏酒时,他总是排在最后。对此他的哥哥苏轼则要释然得多。苏轼有一首《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有“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之句。苏轼晚年穷困潦倒,却仍不失乐观心境,认为只要身强体健,年老亦不必在意,那么“最后饮屠苏”又何必推辞呢。至于其中缘由,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引用西晋议郎董勋的话说:“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过了春节,小孩又长一岁,值得庆贺,而老年人失岁,所以不贺。这当中亦充满了对生命茁壮成长的爱护之心。

  年夜饭是传统春节的重要节俗之一。如今吃年夜饭的形式与时俱进,不断变化着,但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人强烈的家庭观念,尊敬长辈、爱护幼小的伦理意识则亘古传承,愈发浓烈。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