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时代的晴雨表,报告文学一直以其记录历史、还原真实的非虚构文体特性,与国家发展、社会状况、人民生活同频共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报告文学再次迎来创作与阅读的热潮,它们在讲述中国故事的同时,也成为铸造中国形象、提炼中国精神的重要媒介,在题材类型、审美特征与社会功能等方面均呈现出新特点。对这些嬗变及时予以总结,能彰显出报告文学在新时代的文体特性,并反映出时代与文学的新型互动关系。
把握时代脉搏 书写历史潮流
进入21世纪,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不仅加速更新社会的物质基础,也在重塑人们的感觉结构。中国的科技创新与应用无疑是推动这次伟大变革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命题。有鉴于此,近年来,报告文学对科技创新题材的采写,无疑把握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脉搏。
从中国作协创研部历年选编的《中国报告文学精选》(2013—2019)来看,科技创新类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数量逐年增加且质量呈飞跃态势。第七届(2014—2017)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5部获奖作品中,就有1部科技创新题材类作品——许晨的《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2019年,为了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科学院联合中国作协、中国科技协会共同出版了“‘创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目前已出版两辑,共16部),集中展示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创新水平和整体格局,深刻诠释了求实、创新、奉献、爱国的科学精神。面对如此宏阔的书写潮流,我们有必要对科技创新类报告文学的美学特质和精神品格做进一步总结。
再现科学奇观 推动美学变革
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中国创造的科技奇观以超凡的速度和气魄呈现在世人面前。如2010年12月3日,CRH380A动车组跑出486.1公里的时速,创造了世界轮轨最高运营速度纪录;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成功载人深潜7020米,“神九”飞船与天宫一号实现手控交会对接,中国在同一天创造了“上天”“入海”两大奇迹;计算峰值速度达到每秒54.9千万亿次,持续计算速度达每秒33.86千万亿次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于2013年6月在国际TOP500排名中占领世界超算之巅,并连续6次摘得世界超算桂冠;“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进行实验时的温度已经达到了5000万摄氏度(太阳核心温度为1500万摄氏度)……速度、深度、温度的极限以及超大工程的建设在中国的科技创新中不断被挑战、被创造,而这些科学知识、科学现象在中国当代报告文学中通常以奇观的方式被呈现,并通过持续不断的阅读融入读者的科学认知。
科学奇观,意味着挑战人类既有的感知尺度和感知方式,为日渐平庸化、琐碎化、常态化的感知注入新的美学元素。报告文学无疑是建构高科技时代奇观美学的重要媒介。总体而言,这种奇观美学既具有严密的科学理性,又极富想象力与艺术气息。以《中国天眼——南仁东传》为例,南仁东所建造的世界最大500米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一个超乎想象的现代工业和科技奇观。南仁东按照此项科技的美的极致去建造它,“在青山绿水之间,骤然展现的这个巨型建筑,那巨大的晶莹透亮的反射面,有三十个足球场那么大,有八个鸟巢奥运体育场馆那么大!还有高悬在天空中的,犹如天眼眼球般的馈源舱,它在阳光下和月光下,都亮闪闪的。还有周围六座百米以上的高塔”。中国天眼具备了科学性、极致性、奇幻性和和谐性等特点,这无疑是中国高科技时代奇观美学的典型。
创新叙述模式 展示心路历程
围绕科技创新主题,近年来的中国报告文学还创造出颇具范式意义的叙述模式,主要表现为:面对科技难题,科技工作者克服重重障碍,通过自主创新实现攻坚克难。显然,创新是驱动情节的动力,而攻克一个个科技难关则组成叙述结构。何建明的《大桥》较为典型地呈现了上述叙述模式。这部作品以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进程为叙述主线,以工程项目每一个技术攻关为节点,一个节点就是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是一颗光可照人的珍珠。一个节点的构型完成又推动另一个节点的诞生,节点与节点间环环相扣,不断向前延伸,最后形成珍珠项链似的闭环式叙述结构。这种聚焦似的节点叙述,能够时刻抓住读者的阅读期待,即期待中国科技工作者成功突破技术瓶颈,实现自主创新。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随着过山车般的工程技术攻关,见证了历史,也随着抑扬顿挫的叙述节奏心潮澎湃,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操。
此外,以创新驱动的叙述结构,还包含一条条情感或心灵副线,它们共同展现出中国科技工作者为追求科学、探索真理、实现中国科技跨越式发展而顽强拼搏的心路历程。应该说,能否走进科技工作者的心灵世界,是衡量此类报告文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中国天眼——南仁东传》之所以让人动容,是因为王宏甲深入细致地追踪、复原南仁东不为人知的心灵世界。为了实现中国独立建造FAST,南仁东上下求索,克服万难,自力更生,精益求精。“中国天眼就是他的生命,可以为之而生,为之而死!”这句话充分表达出一代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献身精神和科学理想。而宁肯、汤涛的《冯康传》三易其稿,就是为了写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计算数学之父——冯康。中科院院士汤涛总结道:“冯康的故事包含了太多中国人的隐忍与坚强,也包含了中国文化的博大与精深。或许这就是冯康带给人们的复杂情感……”实际上,优秀的科技创新类报告文学无不镌刻着中国科学家虽历经百折千回而犹未悔的生命旅程和崇高境界。因此,如果说跌宕起伏的创新叙述是骨架,那么激荡深邃的心灵书写就是灵魂。二者的完美结合最能彰显中国科技创新类报告文学的美学追求。
提炼卓越精神 抒写家国情怀
每一项高新科技、每一个伟大工程的背后都隐伏着难以计数的心灵秘史,而当每个个体的心灵史汇聚成河,便成为中华民族追求创新、赢得尊重的心灵史诗。因此,科技创新类报告文学要提炼出科学家的精神品质和家国情怀,这是报告文学责无旁贷的使命与担当。
在科学上不断超越与被超越,这是目标,也是命运。而不怕失败、矢志创新、追求卓越正是科学精神的核心,也是科学家最宝贵的精神品质。“创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便成功提炼出我国科学家的精神气象。在薛媛媛的《国事橡胶》中,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物研究所周望岳为代表的100多名科学工作者,历经20多年漫长的研究,经过无数次失败,最后成功研发出“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这是我国石油化工领域第一个完全自主完成的工业化技术,为国家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作者在后记中总结“什么是科学精神”:“一个个看似平凡的实验,一个个看似平凡的数据,都是以上百次甚至无数次的失败才换来的。”可见,勇于探索、敢于试错、锲而不舍便是对科学精神的最好诠释。作者还注意到,这项技术是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众多单位共同协作实现的。因此,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不仅体现在少数领衔的科学家身上,还体现在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中。
随着全球科技创新的空前活跃,大国间的科技竞争态势进一步加剧,中国创新的力量正在快速崛起。驱动中国科学家虽历经艰难也要突破技术瓶颈、实现科技飞跃的,正是他们对祖国的忠诚和对科学事业的无限热爱。不辱使命、至诚报国的伟大情怀,是我国科学家的显著特点。在描绘科学家的精神肖像时,对爱国情怀的抒写,无疑是报告文学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刘国强的《祖国至上——战略科学家黄大年“飞行记录”》便奏响了中国科学家的这一伟大心曲。作为战略科学家,黄大年不仅掌握世界级的战略尖端技术,还在英国剑桥某公司任首席科学家,率领300多位外籍科学家团队,可谓呼风唤雨、春风得意。但面对祖国的召唤,黄大年毅然放弃一切,成为第一批、第一位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回国后,黄大年带领团队争分夺秒地投入到国家战略安全研究中,并在诸多领域实现“弯道超车”,抢占了一个个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中科院院士施一公如是评价这位英年早逝的科学家:“他是一名赤胆忠心的海归科学家,为推动祖国尖端领域的发展全心全意、殚精竭虑;他是最单纯的赤胆忠心的海归科学家,单纯到为了祖国,为了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从不计个人得失,倾注全部精力。”黄大年是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也是一代中国人的楷模。他用无私忘我、甘于奉献的崇高人格,用勇于挑战、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用世界一流的科学成就和振兴中华的宏伟梦想,深刻诠释了中国科学家的爱国精神。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两岸现代中国散文学史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18ZDA26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