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应用学术预印本
2020年09月25日 09: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25日第2019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晓真

  近年来,学术预印本(preprint)发展迅速。随着预印本成为科研领域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有观点认为,2020年会是学术出版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与此同时,学术预印本的合理使用与质量监管等问题引发学者关注。

  加快科研信息流通

  当前,出于和同行交流的目的,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会在自己的研究成果尚未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时,就自愿先在学术会议上或在互联网上发布科研论文、科技报告等学术成果。这就是所谓的学术预印本。德国维岑鲍姆研究所“知识实践重组”研究小组负责人马克西米兰·海姆斯塔特(Maximilian Heimst?覿dt)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预印本的优点突出,对不同受众都有价值,因此很快受到青睐。首先,预印本能够帮助科研工作者收集对其研究成果的反馈。研究者在向期刊提交初稿时,传稿至预印本服务器,由此可收到来自同行的反馈,并在之后对初稿进行修改时加以参考。其次,研究成果能够通过预印本得到迅速发布,以减少其他研究人员进行重复项目研究的风险。最后,预印本对媒体、政策决策者和其他非学术界受众,也有很大价值。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公众对科学研究最新成果的兴趣。

  预印本的兴起与发展,反映了研究者的需求。海姆斯塔特提到,科研工作者希望通过发表预印本,促进科学研究的开放存取。此外,很多研究者发表预印本,是希望学界尽早针对他的研究展开探讨,促进研究成果交流传播,而不必等待漫长的审查评议过程。有调查显示,曾作为预印本发表的研究成果,比只经由传统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的引用率更高。

  预印本有利于促进科研信息快速流通,是推进科学研究“大众化”的重要一步。曾担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校长办公室政策与生物科学研究主任的独立顾问克里斯汀·萨德勒(Kristen Sadler)表示,在一些紧急事件发生时,即便传统期刊努力加速处理稿件,仍可能因其效率较低而导致有助于解决该问题的科研成果迟迟无法面世。例如,2020年初,预印本发表平台bioRxiv上发布了一篇探讨新型冠状病毒与艾滋病病毒相似性的论文,随后该平台以及社交媒体上出现了质疑论文中方法与结论的一系列评论。仅两天后,该论文被撤稿。撤稿声明称,论文作者有意回应评论并对论文加以修正。正是数字平台的开放性,加上探讨事件的紧迫性,才让科研人员能够群策群力,帮助作者在两天内接收到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反馈。预印本平台的流行及其提倡和支持的交流互动,展示出集体智慧的力量,为学术出版的发展提供了新可能。萨德勒表示,当前很多专家学者愿意在没有任何有形奖励的情况下,对预印本进行探究、评论,学术预印本研究潜力巨大。

  警惕科学权威受损

  学术预印本让很多学术研究成果在没有第三方监管的情况下流入大众视野,使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受到挑战。2020年7月,有学者分析了经济学学科预印本平台RePEc上发表文章的最终去向。研究发现,在该平台于2000—2012年发表的数万篇样本文章中,约有75%最终以期刊论文或书籍章节的形式发表。也就是说,有近25%的文章最终没有正式出版。该研究成果的作者之一、德国伊福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家克劳斯·沃尔拉贝(Klaus Wohlrabe)对本报记者表示,学术预印本让公众免费、便捷地获取新研究成果,也为研究人员传播其成果提供了很好的途径。但是,很多研究的初步成果发布太快,在科学严谨性方面存在风险。一些基于预印本内容的媒体报道,可能忘记或者忽视该研究尚未经过正式同行评议流程,而这恰恰是最为关键的。媒体在进行报道时,如果不对此加以格外注意,将使得一些误导性甚至错误的结果流向公众。长期来看,这种情况会损害科学的整体权威。

  学术预印本的初衷在于更好地传播观点思想,激发探讨。沃尔拉贝谈到,这一初衷并未改变,但研究者发布预印本还有一个重要动机,即通过尽快发布成果,成为相关研究领域的“第一人”。这种争做“第一人”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迫于科研领域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发展学术预印本利大于弊,理性的科学家能够妥善使用学术预印本。但从更广泛的角度看,很难确定这一论断是否成立。几乎所有人都能上传某种研究结果到预印本平台,这也增加了学术预印本被滥用的风险。

  学术出版仍待变革

  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及算法的应用,解决学术预印本质量问题。萨德勒表示,预印本的高效率和包容性值得提倡,但质量把关问题也亟待解决。

  预印本和预印本平台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取代传统学术期刊及正式同行评议。海姆斯塔特认为,理想的情况是,将所有研究论文提交到期刊或学术会议,同时上传至预印本服务器。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学科在这方面已经做得较好,但还有一些学科的研究人员对预印本缺乏了解。很多学术出版商都在朝着这一方向努力,争取打造自己的预印本服务器。海姆斯塔特建议,应由学术群体自身掌管预印本服务器,而非由企业运营控制。发表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学论文的预印本平台arXiv与社科领域预印本平台SocArXiv这两个平台,便是很好的案例。

  学术预印本的发表和应用,急需一套正式的行为规范。沃尔拉贝表示,研究人员应当确保其上传内容的质量,不上传过于粗浅的研究结果或者潦草完成的著作。在公共传播过程中,研究人员应经常性地提醒公众,预印本是未经同行评议流程的文章,从而让记者、政策决策者和普通公众对此有充分的意识。预印本的发展将开启关于未来如何变革科学出版程序的探讨。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