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的发展使科研人员可以在网上随时分享观点和成果。这种全新的、完全开放的研究交流范式会带来永久性变化吗?9月24日,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官网刊发开放存取知识库联盟执行委员会成员凯瑟琳·希勒(Kathleen Shearer)、艾罗伊·罗德里格斯(Eloy Rodrigues)、比安卡·阿马罗(Bianca Amaro)等人共同撰写的文章表示,新的研究环境证明,为解决当今时代的重大社会问题,非常有必要保持开放的科研文化,开放存取带来的时间和费用问题是可以克服的。
科研交流环境欠佳
文章提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科研交流体系难以满足学术界不断变化的需求。例如,文章或专著从提交到出版的过程较长;通过订阅获取出版物内容的成本或文章刊发过程中的稿件处理费用过高;太过重视文章或书籍作为科研成果的分量,忽视了数据、元数据、预印本等成果的贡献;同行评审和质量把控机制缺乏透明度;偏重发达国家和流行话题研究的利益。
以上种种弊端导致研究人员常常无法访问其研究领域的全部文献资料,无法通过文本和数据挖掘来提取新知识。其他人也无法轻易采用相关研究成果,从而造成科研交流环境欠佳,研究工作受阻。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科研交流工作主要外包给了以利润为导向的商业实体,它们的目标与研究团体以及整体公众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
共享模式更利于科研发展
希勒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有关疫情的研究强度和数量空前增加,世界各国政府和资助者呼吁加速开放共享研究成果。通过对早期疫情相关论文的可获取程度进行研究发现,虽然并非所有文章都可以进行开放访问,但绝大多数文章都是免费的。与此同时,与疫情相关的文章从提交到发布的时间比以往更快,预印本和数据共享活动大大增加。
在科研成果共享速度加快的同时,人们对出版物和数据的质量把控是否受到损害也表达了一定的担忧。但研究表明,科研成果开放性的扩大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科研审查水平,加快辨别错误研究结论的速度。
虽然早期许多提供订阅服务的出版商暂时公开了与疫情相关的科研成果,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便利,但有些出版商已经开始将其内容转移回付费专区,或者表示在不久的将来也要采取类似做法。于是,人们提出质疑——这种全新的、开放式的科研交流方式能否带来永久性变化?罗德里格斯表示,此次疫情提供了有关开放科学能够带来收益的典范,应该使其成为一个良好的催化剂,完善科研交流体系,转向全球知识共享模式。这一模式将更有效、更具包容性并且由学术团体共同治理,有利于消除科研成果发表与获取的障碍。
完善基础架构
科研交流系统改革并不意味着从头开始,目前已经具备了实现全球知识共享的许多条件。阿马罗认为,现在全球有成千上万个知识库,其中大多数由大学和研究机构托管,它们提供各种研究成果的存取。开放存取知识库联盟是一个国际协会,成员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的图书馆、大学、研究机构和政府资助者等,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全球知识共享库,通过形成全球网络促进研究成果的广泛应用。目前,开放存取知识库联盟正在开发一种覆盖模型,旨在把同行评议和其他类型的评估服务集成到分布式的国际知识库和预印本网络中。
文章提到,知识库与其他开放式工具和服务联合在一起,形成以社区为基础的开放式基础架构,共同构成了蓬勃发展和可持续的学术交流生态系统的根基,能够推动实现更公平、更包容的开放存取、开放数据和开放科学。希勒建议,人们应把资源转移到开放的、基于社区的基础架构和服务上,同时推动科研交流系统的开放模式实现常态化。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