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教育力促进来华留学生质量提升
2020年09月28日 09: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28日总第2020期 作者:彭秀银

  高等院校的国际化水平是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与办学水平的国际通行标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留学生教育生源结构已经从最初的“单向输出型”转向“多元输入型”,业已成为最受欢迎留学目的国之一。当前,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既要重视科学研究和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国际化,也要重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标准,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就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质量。在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不同生源国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制约着师生的有效交流,也直接影响着我国留学生的教育培养质量。2018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的通知。《规范》在第一部分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分别从学科专业水平、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语言能力、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四个层面设置了明确的质量目标。要实现目标中明确的质量标准要求,就需要以跨文化教育力为重点,在科学厘清其内涵的基础上,构建我国来华留学生跨文化教育力的发展与优化机制,从而不断提升留学生教育质量,进一步彰显“留学中国”的国际品牌效应。

  提高管理力、沟通力、研究力和感染力

  2020年5月,教育部党组专门下发通知。通知强调,各单位严格执行《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规范》的各项要求,不盲目追求国际化指标和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严格招生审核、过程管理和评审制度,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不断加强对来华留学生中国法律法规、国情校情和文化风俗等方面的教育,增进中外学生的交流和友谊,增强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发展的理解和认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为我们科学理解跨文化教育力的理论内涵提供了参考。

  跨文化教育管理力是消解文化差异、提升留学生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来华留学生的国别文化差异是造成他们来华学习生活出现文化不适的主要因素,需要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地开展教育管理活动,在教育管理方式、内容和过程中彰显不同国别文化的类差异性,孕育跨文化的教育管理力。跨文化教育沟通力是消除文化沟通障碍、增进中外师生交流和友谊的必备要素。来华留学生教育既包括专业文化知识的传授,也包括法律法规和文化环境等方面的认知教育。实现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交流,需要留学生教育管理者具备跨文化教育沟通力。跨文化教育研究力是保障来华留学生教育专业性、彰显高等教育学术性的动力要素。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学科专业教育,这就要求从事留学生教育的教育管理者具备相应的跨文化研究能力并将其运用到教育管理实践中,从而形成跨文化教育研究力。跨文化教育感染力是增强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发展的理解和认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应有要素。来华留学生教育是依托专业教育开展文化认知的重要形式与载体,也是培育“知华、友华”国际友人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不可或缺的就是教育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唯有如此,才能让来华留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管理者发自内心的跨文化教育感染力。

  构建长效发展机制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18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学习,比2017年增加了3013人,增长0.62%。目前,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受疫情影响可能有一定波动,但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和生活全面恢复正常,安全宜人的学习生活环境一定能够吸引更多海外学子来华学习深造,“留学中国”也一定会呈现出更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此背景下,重视跨文化教育力的长效发展机制建设,保障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就显得格外重要。

  首先,要积极营造多元文化交融的学习生活环境,孕育并强化跨文化教育管理力。《规范》提出了“逐步实现中外学生教学管理的趋同”这一目标,实现趋同化管理的前提是教育、生活环境与过程的文化交融,从而在多元文化的交织与互动中强化跨文化教育管理力的提升。其次,要在兼顾生源国国别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借助语言工具提升跨文化教育沟通力。随着高等院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语言障碍已经基本消除,影响师生沟通的主要因素仍是不同国别的文化差异性,这就需要切实加强师生间对各自文化的认识与认同,特别是要强化对各自国家法律法规、国情校情和文化风俗等方面的理解,依托语言工具不断提升跨文化教育沟通力。再次,要立足现代大学的四维功能,凸显并深化跨文化教育研究力。现代大学的本体属性要求其承担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功能,学术研究是其他功能实现的前提和载体。因此,加强跨文化教育研究力,对于提升来华留学生的教育培养质量,在留学生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中彰显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具有积极且重要的作用。最后,要立足于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跨文化教育感染力。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回信中指出,“中国欢迎各国优秀青年来华学习深造,也希望大家多了解中国、多向世界讲讲你们所看到的中国,多同中国青年交流,同世界各国青年一道,携手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来华留学生既是当下中外教育和文化交流的使者,也是未来与我国开展经济贸易、科技协作和文化教育等领域交流合作的重要群体,他们在来华学习生活期间对于中华文化的认知与价值判断影响其对中国发展的理解和认同。高等院校应努力创造条件,依托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文化认知教育与体验实践,并汲取我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宝贵经验,特色鲜明地开展文化感知与认同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浸润来华留学生的心灵世界,不断彰显并优化跨文化教育感染力。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一带一路’倡议下江苏高校完善留学生教育对策研究”(C-b/2020/01/1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