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020年09月28日 09: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28日总第2020期 作者:杨爱军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卓越成就。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如大学生价值观迷失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表明,在新的形势下,党和国家对于现代化人才培养有了新的要求和指示,“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现代化人才培养提出的新命题、新课题和新主题。因此,高等教育现代化人才培养改革势在必行。

  高校德育教育面临挑战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不仅在于专业教育,还在于德育教育。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专业教育归专业、德育归思政工作的现象。德育教育通常与专业教育割裂开来,各自形成闭环体系,导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教育两张皮,“重成才、轻成人”的问题日益突出。为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必须加强德育教育,不仅成才,而且树人。

  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愈加频繁,基于多元文化的价值体系相互交织、相互融合,既开阔了大学生的思维与视野,又对其原有的价值观造成了影响和冲击。二战以来,由于美元的经济优势,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价值体系呈输出状态,一些西方的消极思想,如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也随之在我国有所传播。这些思潮对一些大学生尚不完全成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对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同时也对高等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颠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他们学习的路径从传统的教师、书籍拓展为网络、社群、自媒体等,使知识传播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知识传播的成本大大下降。但是,随之而来的各种未经甄别的知识与信息,冲击着尚不成熟的大学生的价值观。

  当今的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校企合作、学生认知实习、毕业实习等都在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一方面,象牙塔里的学生走出校门,有助于为将来的社会工作生活做好准备。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社会上的负面价值观,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虚无主义等,时刻影响着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就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阐释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涵、要求和举措。这为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人才培养改革指明了方向。

  培养什么人是所有高校必须认真思考、严肃面对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较好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能满足国家、社会的经济发展需求。

  凸显德育的地位和作用

  怎样培养人是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不断探索的命题。人才培养不仅是大学的使命,也是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落实学校主体办学思想、充分实现体现各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校组织管理、实施教学过程的纲领性文件。只有在顶层设计时以系统化的思维将德育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各环节,才能扎实推进三全育人,提升现代化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不仅要涵盖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目标,也要明确大学生的品格目标和职业精神目标。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体现各高校人才培养特色的主要观测点。德育目标应该是其中共同的内容,是所有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其次,在人才培养规格中,应将德育教育作为一项显性指标纳入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规格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标准,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显性体现。只有将德育教育以显性指标体现出来,才能在课程设置中有机融合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

  最后,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进行课程设置、设计各类教育活动。从通识课与专业课两方面进行课程设置,做到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避免出现专业、德育两张皮现象。将学生的专业学习活动与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活动有机融合起来,充分实现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增加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教材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也是德育教育的主要路径之一。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在教材编写中加强文化自信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因此,必须把握下面两个原则。

  第一,教材编写者应意识到,所有学科教材都承载着“教育性”价值。我国高等教育最核心的使命是培养党和国家所需的现代化人才,而人才培养不仅涉及专业知识培养,还有道德培养。通过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来实现全人教育、全人发展。仅有知识而缺少德育的人,只是教育流水线生产的机械产品,无法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二,教材编写中的德育教育不应生搬硬套、强行灌输,要做到润物无声、巧妙融合。通过专业知识与德育教育的自然融合,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我认同。教材编写要体现优秀文化与价值观,融入时代主旋律。同时,要符合学科内在逻辑,符合认知规律。

  将德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与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除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外,教师还应关注大学生的品格修养和意志锤炼;不仅传道,而且授业、解惑,加强德育教育,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应仅含专业知识,还要有德育教育内容,进一步丰富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四梁八柱是专业,各门课程是构成四梁八柱的砖石,决定砖石质量的是课堂教学。高校教师要根据各项参数即课程标准,上好每一堂课,将具有时代感的正能量、正确的价值观引入课堂,放大德育的活力,引导大学生成人成才。

  在教学方法上,应提倡自然融入,融入内容要严谨贴切。将德育融入课程教学,是为了有效提升育人质量。专业知识与德育教育相融合,其前提是德育内容与专业内容自然贴切、有机一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堂课都有许多内容能跟德育教育联系起来,但是,“可用”不等于“必须用”,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贵在得当。

  打造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不单单是引导学生参与教育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教师的言传身教。一支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并不仅仅意味着教师学历高、专业水平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德育教育水平也非常关键。德育教育不仅仅是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任务,专业教师也必须承担起来。高校专业教师的职业态度、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道德修养水平以及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均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才能扎实推进。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千变万化的世界格局,对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除了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知识培养体系外,加强德育教育、提升现代化人才培养质量势在必行。

  (本文系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OBE理论视域下的高职332人才培养路径研究”、绍兴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类专业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改革”(SXSJG201803)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