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本:跨文化艺术美学——当代中国美学发展新趋向
2019年04月29日 09:3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4月29日总第1683期 作者:李庆本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资料图片

  中国美学最近40多年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时期美学研究的审美自律论阶段,这一时期的美学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是美与艺术的本质问题;第二阶段是新世纪美学研究的文化他律论阶段,这一时期美学研究积极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主动回应大众文化的欲求,重点强调美学研究的分散化与区域性特点;第三阶段或者说新时代中国美学的发展一定要突破“泛美学”倾向,应该从审美研究和文化研究发展到跨文化研究。

  按照最通俗的理解,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美学”这个术语有点语义重复。但就目前的中国美学研究现状而言,由于存在着各自不同命名的美学,如“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人生论美学”“生命美学”“生活美学”“休闲美学”“身体美学”等,所以在“美学”前标以“艺术”两字很有必要。

  回应文化研究的挑战冲击

  美学与文化的结合形成文化美学,其主要表现是立足于各自民族文化的立场,质疑西方美学的普遍有效性,强调文化的特殊性,反对对美学作出统一规定,如提出东方美学、中国美学、日本美学、印度美学等。

  泛美学也是文化美学的一种表现形态。泛美学化(aestheticization)亦称“泛美学主义”“泛审美化”,最典型的就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在消费社会中,存在对日常生活、商业活动任意贴上“美学”标签的倾向。按照费瑟斯通的定义,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包含三层意思:第一是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达达主义、先锋派及超现实主义等艺术的亚文化。“在这些流派的作品、著作及其活生生的生活事件中,他们追求的就是消解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二是指“将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谋划”,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化生活”“生活品味”。第三是指“充斥于当代社会日常生活之经纬的迅捷的符号与影像之流”,“在这个社会中,实在与影像之间的差别消失了,日常生活以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也即出现了仿真的世界或后现代文化”。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境下,商品成为一种生活品味的指代符号。

  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是对文化美学的超越,是对美学自身研究领域的拓展。它体现出一种将美学的内部问题与外部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所形成的的综合研究的体征,既不放弃美学自身固有的老问题,又不拒绝回答文化研究提出的新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从美学到文化美学再到跨文化美学是美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这是从美学发展的角度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换言之,跨文化艺术美学体现了中国艺术美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近几十年来,以大众文化为主要研究旨趣的文化研究对美学研究形成了深刻的影响,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当前的美学研究一直努力在对这种冲击和挑战进行积极回应,以此深度介入当代审美实践出现的全新的文化问题,及时总结新媒体艺术(如微电影等)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跨文化艺术门类(跨文化书法、跨文化建筑、跨文化绘画、跨文化戏剧等)。在此背景下,跨文化艺术美学正是对文化研究的积极回应,将随着新媒体出现的新型艺术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是对美学研究领域的拓展。

  实现美学研究的时间空间对话

  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古今中外”问题。“古今”为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的时间维度,“中外”为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的空间维度。长期以来,美学研究的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是叠加的,由此出现了“中为古”(即把中国等同于古代)、“西为今”(把西方等同于现代)的中西二元论模式。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首先要分割时间与空间两种维度的叠加,复原“中外”与“古今”各自的原初含义,实现美学研究跨越中外与跨越古今的平等交流与对话。

  跨文化艺术美学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指跨文化艺术的美学研究;第二是艺术美学的跨文化研究。跨文化艺术,作为跨文化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指跨越不同文化界限的艺术,包括跨文化艺术创造、跨文化艺术作品、跨文化艺术欣赏和批评等。跨文化艺术创作,是从作者层面对跨文化艺术的界定,例如一位作者处于异文化环境中并受到异文化影响而进行的艺术创作(华裔作者的流散创作),或者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作者共同完成一件艺术作品,这都属于跨文化艺术创作。跨文化艺术作品是指作品中吸收了异文化的因素,或者借鉴了异文化的艺术技法而创作的艺术作品,或者是对异民族艺术作品的再创作,如徐冰的作品“方块字书法”、张艺谋的“鸟巢图兰朵”等。跨文化艺术欣赏和批评,是从读者(欣赏者和批评者)的角度对跨文化艺术的界定,欣赏者和批评者欣赏和批评异文化的艺术作品或艺术现象,就是跨文化艺术欣赏和批评。对跨文化艺术创造、跨文化艺术作品和跨文化艺术欣赏和批评进行美学研究显然属于跨文化艺术美学的题中之义。

  目前学界较多关注的是艺术美学的跨文化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跨文化艺术美学的本体论研究,主要探讨艺术美的本质与特征。长期以来,我们关于艺术美的探讨主要接受西方理论的影响。跨文化艺术美学的探讨需要从中外艺术理论资源中寻找到跨文化对话的契合点,既不能否认不同文化对于艺术的不同理解这一基本事实,又不能陷于相对主义,否定共同理解的可能性。艺术美学的跨文化研究应该摒弃中外艺术孰高孰低的无谓纠缠,突破影响研究的文化中心主义,寻找跨越中外文化的共同美学规律。

  其次是跨文化艺术美学的发展论研究,主要探讨中外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的历史发展问题。过去我们对艺术发展史的研究局限于区域,中国艺术史与外国艺术史的研究常常是分离的。跨文化艺术美学对于艺术史的研究,需要用世界的眼光,应该放在世界艺术发展史的范围内加以探讨。在古代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我们应该找到一种对话的途径,应该承认以现代话语阐释中国古代美学传统的合法性;在东方与西方之间,也应该找到一种对话的途径,同时承认东方与西方各自特殊性的美学价值。以西方、现代贬低东方、传统,或者以东方、传统拒斥西方、现代,都不符合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的理念与原则。

  再次是跨文化艺术美学的方法论研究。研究艺术问题,不同于研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艺术美学研究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就是阐释学。以往的美学方法要么是经验主义的方法,要么是理性主义的方法,要么是理性与经验两结合的方法。跨文化艺术美学则采用跨文化阐释学的方法。这种方法既突破理性主义、经验主义的方法,又突破了传统阐释学的方法。跨文化阐释学方法论将传统阐释学的时间维度转化为空间维度,着重强调不同文化区域不同艺术的空间并列同等价值,而不是时间先后等级价值。

  最后是跨文化艺术美学的类型学研究,主要研究不同艺术门类的特质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对文艺的本质问题常常以“审美情感”来概括,缺乏对不同艺术门类特质问题的研究。如果说文学与众多不同的艺术门类的本质都是“审美情感”,那么,跨文化艺术美学的类型学研究就是要解答不同学科的特质表现这一问题。这需要对世界不同区域中的不同艺术门类进行认真的甄别,找到不同文化背景下同一艺术门类的共同本质,分析同一艺术门类不同的文化特征。

  跨文化艺术美学,无论是跨文化艺术的美学研究,还是艺术美学的跨文化研究,都是新课题,需要付出许多艰辛和努力,也需要许多同行的共同协作。跨文化艺术美学因其对美学研究的新发现与新思考,必将成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发展新趋向。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18ZDA28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