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内在关联
2022年12月23日 10:5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2月23日总第2558期 作者:郭克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这是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历史节点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刻揭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与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关联。

  体现新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既要以高质量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通过推进共同富裕使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物质能力的支撑。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生产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看,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结束后并不能自然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由于依靠增长速度平衡的内在关系被打破,很多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出现剧烈波动,经济增长陷入停滞状态,以致社会层面矛盾凸显,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正是在这个阶段出现的现象或趋势。避免这个问题的一个根本性出路,就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而带动科技、社会等其他方面高质量发展,引领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的轨道。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一个正确的理论判断,更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思想。在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客观需要,还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促进社会有序运行的内在动力。

  同时,与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相适应,人民收入也要由部分先富阶段转向共同富裕阶段,这是收入分配方式的重大转变。在我国长达4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其中部分群体以更快的速度富裕起来,但部分群体由于多种原因仍处于低收入水平。发展阶段的转变使共同富裕问题变得日益重要。从经济运行的角度看,高速增长期结束后,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下降,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上升。但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增速已经放缓,而扩大低收入群体消费首先需要增加收入,只有低收入群体逐步富裕起来,才能支持全社会的消费稳定较快增长,从而拉动经济持续增长。因此,在我国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增强消费和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内在要求。如果说高质量发展是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共同富裕则主要是从增强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方面支撑经济持续增长。

  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但粗放式发展不能有效实现共同富裕,只有高质量发展才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高质量发展就是用更有效率、更加协调、更为环保的方式把“蛋糕”做大做好,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基础和动力。

  一是高质量发展有利于降低经济增长的投入代价,拓展共同富裕的发展空间。粗放式发展方式往往需要高投入,包括大量劳动力、资本及物质资源的低效投入,不仅资源耗费过多,还导致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较低、提升空间小,劳动者在物质和精神上都不能真正享有共同富裕。而高质量发展旨在推动粗放式发展方式向集约式发展方式转变,使创新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减少生产者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改善单位工资水平和收入待遇,提升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从而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不断拓展共同富裕的空间。

  二是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解决经济增长的环境问题,提升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粗放式发展方式对能源资源的高消耗引起对生态环境的高污染,使经济增长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影响了全体人民的身心健康,也影响到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而高质量发展旨在使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把推进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把人民身心健康和后代生存环境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注重在发展中保护自然生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统筹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提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程度的重要路径。

  三是高质量发展有利于防范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保障共同富裕的稳定推进。粗放式发展方式使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拉动,需求持续扩张易推动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引起经济周期性波动,引发局部乃至系统性金融风险。城乡低收入群体由于物质基础和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在通货膨胀、经济波动中往往受到更大的冲击。而高质量发展的特点是,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变为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带动经济较快增长的条件下,总需求不会出现过度扩张,不易引发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进而不会对社会群体尤其是低收入群体产生周期性的风险冲击。从根本上说,高质量发展本身就有利于保持物价总水平相对稳定,避免经济过大波动,防范较大金融风险,不但能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动力支持,而且能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稳定条件。

  在循序渐进中做好政策调节

  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重在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持续促进共同富裕。我们首先要坚持循序渐进,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估计,鼓励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总结经验,逐步推开。其次,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并不完全一致,更不可等同,两者也有不同或背离的一面。这就需要在微观层面兼顾效率和公平、协调差距与共享,并从宏观层面进行政策调节。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必须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是坚持以协调为内生特点的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结束后留下了比较突出的结构性问题,其中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对共同富裕产生了较大制约,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解决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缩小因发展差距较大产生的收入差距问题,为促进共同富裕打通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当前,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最基础、最重要的领域依然在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充分调动各地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更多有实力、有远见的企业参与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带动资本、技术和人才进入乡村振兴领域,推动乡村振兴进程不断深入和拓展,使城乡协调发展尽快取得重大进展。

  三是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的高质量发展。我国70余年的经济建设经验表明,搞活经济、推动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同样,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需要从深化改革开放中获得动力和活力。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好公有制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好民营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另一方面,在新发展阶段还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多运用改革的办法和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突破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性障碍,解决影响共同富裕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为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此外,运用更加坚定的改革开放理念、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政策,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在创新创业、提供就业、创造财富中的内生动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四是坚持以共享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包含共享目的的高质量发展已经体现了共同富裕与高质量发展同时推进的性质,也反映了分配方式对生产方式的反作用。只有使越来越多的群体共享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才能不断汇集起支持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从客观过程看,高质量发展体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缩小劳资、产业、区域、城乡等层面的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因此,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在新发展阶段,按照促进共同富裕的要求,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方式,不断增强以共享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新机制、新动力。

  (作者系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