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2022年12月23日 10:5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2月23日总第2558期 作者:任保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处提到“共同富裕”。他在总结过去10年的成就时指出“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包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安排今后任务时提出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同时,他在报告中还提出了“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任务,明确了“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些提法或表述贯彻了一个总的认识,那就是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分配问题更是发展问题

  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高质量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实现路径,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有助于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可见,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我国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重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而这正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质量发展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的客观要求,也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才能更有力、更扎实地推进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初期,通过实行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经济政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和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当前,高质量发展面对的新问题是收入差距扩大,因此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下,要让分配更为公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重点努力的方向之一。可见,高质量发展阶段关注的不是一部分人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逐步实现,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推进共同富裕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特征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这表明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推进共同富裕的内涵在扩大,共同富裕不仅是分配问题,更是发展问题。与高质量发展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乃至生活质量等问题都应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着力点

  当前,我国推进共同富裕面临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以及收入分配、发展水平和质量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任务是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客观上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具体来说,就是要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覆盖面上,要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着力点。不是少数人的共同富裕,而是全体人民都享有的共同富裕;不是劫富济贫式的共同富裕,而是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结构优化式的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共同富裕,而且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相结合的共同富裕。因此,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推进共同富裕并不是要降低高收入群体收入,而是在规范和调节高收入群体收入的基础上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在收入群体上,要以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为着力点。这并不是以降低高收入群体收入为代价,而是在增量层面不断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推进共同富裕,在于把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放在推进共同富裕的首位,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发展能力,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这就要求增强各类保障政策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能力,同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促进低收入群体的高质量充分就业,切实提高其增收能力和市场适应力。

  在成果分享性上,要以提高发展成果分享的覆盖面为着力点。一方面,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另一方面,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需要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制度安排上,要以完善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为着力点。一是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着力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二是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三是要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四是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健全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

  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仅要关注城乡、区域发展及收入分配问题,还要注重高品质生活的创造,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一国家或地区,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和生活保障状况,是反映人们生活的社会条件质的方面的具体范畴。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生活质量阶段是“工业社会中人们生活的一个真正突变”,在“高额群众消费阶段”之后,人们转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他认为,随着服务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部门,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比日益增大,特别是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娱乐、旅游等服务业的加速发展,将极大“丰富居民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必须处理和解决好环境污染、城市拥堵和人口过密等问题。可见,生活质量的高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是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创造高品质生活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扩大服务业有效供给,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的服务业新体系。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在生活性服务业领域,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务体验为导向,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托育、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扩大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各类服务供给。

  二是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随着城市成为人口和经济的重要载体,城市居民对优美环境、健康生活、文体休闲等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使更多人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高品质生活的基础目标,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三是推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离开更加充分的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创建高品质生活都难以顺利实现。因此,要着力提升劳动力素质,以人才的高质量推动就业的高质量。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以人才“第一资源”激发和转化创新“第一动力”,实现高质量人才与高质量发展的完美对接。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开展多渠道灵活就业和创业,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为劳动者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参加社保等提供多重便利。

  (作者系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