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021年11月26日 08: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1月26日第2296期 作者:陈宗胜 郭皓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把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对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给出更清晰界定,强调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我国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新课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任务,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消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大战略。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的努力方向。一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断迈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体人民踏上了迈向共同富裕的新阶段,其中重要的任务是继续朝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持续努力。高质量发展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就是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同时,对经济结构、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形成更高要求;就是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创新为动力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更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换言之,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以适当速度、高效率的发展,城乡均衡、地区平衡的发展,即均等、公平的发展,持续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富裕程度,进而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注重最佳适度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硬道理,要求以最佳适度的速度发展。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特征作出的重大判断。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放弃追求过高经济增长速度,但也不是不要求经济发展速度,而是追求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这是共同富裕的硬道理,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遵循经济规律、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主动选择。

  换言之,不追求过度高速增长,而是最佳适度的经济增长。高质量发展绝不等同于低速度,而是要以适度的经济增长为前提和基础,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速。在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往往把有限的无法再生的稀缺生产要素,例如自然资源、土地、矿产原料等,大量地投入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中,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过量的碳排放、资源过度消耗、产业结构失衡、产能过剩等,从而使经济发展不可持续,也无法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今后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克服这些问题,要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持续做大、做强、做优中国经济发展的“蛋糕”,同时要千方百计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转型升级,破除无效供给并扩大优质供给,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资源配置最优化,而这些都要求有恰当的发展速度作前提。只有适当的速度才能实现优化要素组合,提高要素生产效率;也只有保持适当的速度,才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解决产业间不平衡问题。可以说,经济发展的质量要求和速度要求,是辩证统一的。没有适度恰当的经济增速支撑,高质量高效率的经济发展也难以实现。只有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前提下做到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这一要求才能实现。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高质量发展要求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别,实现各地区共同富裕。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基于国情的重大举措。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面对新时代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在全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这些新特征表明,在经济发展上,我国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齐步走”,而是要发挥各地比较优势,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实现各地区的共同富裕。

  一是完善中央及区域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发挥转移支付在均衡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应当逐步将属于中央委托各省事权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项目转列为专项转移支付。以构建现代财政体制为遵循,建立健全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稳定增长机制,逐步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占比。逐步改变区域均衡性转移支付与所得税增量挂钩的方式,重点提高区域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增幅。加强一般性转移支付管理,科学设置均衡性转移支付测算因素、权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是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对于经济发展好的地区而言,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承载更多的产业和人口,不断发挥价值创造功能。而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要找到自身的薄弱环节,重点突破,实现更加充分的高质量发展。各个地区都要打通自身生产要素的内循环,根据各地实际条件制定不同政策,设置对应的经济总量和税收增长要求。省会及核心大城市要带动地方城市共同发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适当共享给小城市,引领共同发展,进而实现地区一体化共同富裕。在当前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释放城市群发展的结构性潜能,实现区域内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协同城市群绿色低碳转型,以城市群一体化助推区域均衡发展。

  三是提高区域间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区域协调发展。一方面要继续加快实现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区域均衡;另一方面要尽快尝试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以及医疗、教育、社保等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制度统一和区域间互助共济。另外,应加快完善土地、户籍及福利支付等配套政策,加快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提高城市群承载能力,促进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使迁移人口稳定落户,促进全民共同富裕。

  四是均衡安排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适度推动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即一方面要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打破资源流动障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增强创新发展动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以城市群为单位,减轻省际边界对经济一体化的制约作用,真正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政策体系等方面的各地区一体化,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分布的均衡,使中心城市及城镇群成为平衡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从而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共同富裕。

  推动城乡均衡发展

  高质量发展就是城乡均衡发展,要求加快乡村振兴,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化共同富裕。历经40余年的改革开放与持续发展,特别是近8年精准扶贫、5年脱贫攻坚,我国实现了按中国标准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贫困群众的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但目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农村发展不充分依然突出,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农村相对贫困将长时间存在。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城乡的平衡发展。新时期将从巩固绝对贫困逐步转向缓解相对贫困这一点切入,其中重点解决农村居民低收入问题,实现城乡平衡发展,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一是必须持续推进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进程。要深刻认识到,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要继续改革二元户籍制度,依据工业化和城镇规模的发展需要,尽快使更多的人口转为城镇市民,持续推动城镇化。加速二元经济转换,推进城乡一体化,持续振兴农村农业经济。改革二元投资制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推动乡村振兴,特别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援助带动乡村,支持农村农业发展。

  二是必须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提高农业现代化,切实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新时代发展的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要通过乡村振兴政策,破解由城乡差距导致的贫困陷阱循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农业现代化,注重提高农民自身发展动力,提高农业生产率。拓宽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渠道,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深化农村体制综合改革,稳妥推进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废弃公益性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探索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对乡镇中小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农民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村与农产品相关联的第二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扩大农村就业岗位增加非农业收入。大幅提高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和精准性。同步加强农村教育、卫生、社保、养老体制的改革,继续完善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地区的城镇化、生态化,让农村地区也能形成聚集重要资源要素的可持续发展优势,为乡村振兴凝聚人力和物力。总之,保障并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是我国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广大农村居民将与已经处于中等收入阶层的城镇居民一起,逐步实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目标,以形成橄榄型的收入分配格局,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中国财富经济研究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