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2021年04月16日 07:4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4月16日第2148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清俐 通讯员 何贺婧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创新驱动日益成为我国发展的关键问题。“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和推动前景等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创新发展取得卓越成就

  党中央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是基于对世情国情新形势的研判所作出的决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认为,我国提出创新发展的理念是在全面分析世情国情,清醒认识发展中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问题,把握世界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趋势基础上作出的科学选择。从国内看,突破经济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与问题要依靠创新;从国际看,抓住新工业革命带来的赶超机遇需要依靠创新。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后发国家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对于我国来说,科技实力大幅度提升,已经具备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条件,可以利用这一赶超“机会窗口”,实现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的提升,同时在一些重要领域向领跑迈进。

  我国在技术创新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谢富纪认为,创新驱动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主要引擎,我国已经形成了企业、行业、区域、国家创新体系的新发展格局,实现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初级目标。

  不断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

  唯有坚持创新驱动,才能坚守发展成果。在“十四五”规划的指导下,我国经济发展有望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谢富纪认为,“十四五”期间将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西方国家设置的技术壁垒使我国的技术赶超与创新型国家建设之路面临严峻挑战。关键核心技术的缺失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我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时代背景、经济全球化、国内经济新格局和新技术革命的必然要求。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詹新宇提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不能再依赖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同时,我国科技发展也从跟跑逐渐发展为并跑乃至领跑的新态势。在“并跑”和部分领域“领跑”新阶段,亟须加强基础研究、攻克关键领域的技术难题和发展瓶颈,从而为我国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谢富纪表示,站在“十四五”新的历史起点,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将更趋完善。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探索,我们在把握科技革命带来的范式转换过程中赶超机遇的优势日益显现。“十四五”期间,庞大的国内市场能够为技术进步提供充足的动力,强大的制度优势与宏观协调能力,能够保证研发与产业化的投入,使我国部分复杂产品系统领域进入领先国家行列,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黄群慧提出,“十四五”时期,深化中国实现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需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立工业化创新驱动机制,促进中国产业高端化,进而形成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十四五”时期,要着力完善现代制造业创新体系,努力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加快促进产业政策向创新政策转型,将政策资源配置的指向由特定产业逐渐转向技术创新。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健全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抓紧布局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上力求突破。

  制造业正是创新驱动效应最为凸显的领域。“十四五”规划提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发展是创新驱动中的重要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贺俊认为,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战场。这些产业的主导技术发展总体上处于探索期,为我国利用国内市场和需求规模,形成独特的技术能力和技术路线优势提供了机会。

  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从“十四五”规划中可以看出,党中央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四个方面作出部署,涵盖了国家、企业、人才、体制四个方面。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是创新驱动中的关键举措。黄群慧认为,科技创新具有复杂性,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改革涉及政府管理体制、货币金融制度、财税制度、土地制度、干部考核制度、产权保护制度、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整个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党中央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和先导,完善创新机制、激发人才活力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关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包括科技及相关体制变革,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优化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布局与相互之间的合作,发挥地方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谢富纪认为,为适应新时代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应进一步改革与完善现行的人才激励与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打破基于学科边界的研究与教学理念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科壁垒,以适应现代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创新的氛围,尊重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消除约束和影响科技创新人员活力发挥的种种外界因素与干扰,完善科技创新和科研人员评价体制。

  随着企业整体技术能力的提升,制造业对前沿技术和竞争前技术的需求日益强烈。但是,我国尚缺乏国家层面的综合性制造业技术研发机构。对此,贺俊建议,亟须按照产业发展需求,建设高水平的中国国家工业技术研究院,以对技术开发、产业发展的贡献为导向对研究人员进行考评。

  应充分重视人才在创新驱动中的意义。詹新宇认为,创新驱动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形成人才、机制和投入三位一体,其中人才是创新驱动中最紧缺的要素。骨干型人才的成长和出现,需要一个适宜的体制环境,需要形成激发各级政府主动有为、各类企业积极投入、各类人才竞相迸发的体制机制。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