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技艺的欧洲传播
2019年06月28日 07:5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6月28日第1723期 作者:方李莉

  中国是世界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从商周开始出现原始瓷,到东汉走向成熟,至唐宋瓷器盛行,并影响到周边国家,出口到东南亚、西亚,并远至非洲。但这一时期中国的瓷器却很少流入欧洲市场。尽管如此,中世纪的欧洲人并不是完全不知道中国的瓷器,因为当时除零星出现的商业瓷制品,中国的瓷器还常夹杂在官方使节带回的礼品中。欧洲人真正较完整地知道中国瓷器,是在阅读了写于1298年的《马可·波罗游记》以后。在这本游记中,不仅记录了中国瓷器的面貌,还记录了当时广东德化窑的制瓷方法,这是一本欧洲最早记录中国制瓷工艺的书。

  直到马可·波罗的游记发表两百多年以后,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发现了通往印度洋的航线。欧洲人进入印度洋以后,很快穿过马六甲进入中国领海,中国与欧洲的贸易从此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欧洲人终于看到无数精美的中国瓷器,那时正值中国的明嘉靖万历时期。青花瓷经历了元时期的初创到成熟,又被明官窑青睐,不仅成为宫廷瓷,还成为郑和下西洋带出去的重要礼品瓷。

  欧洲人一接触到这些精美的青花瓷,立即为之倾倒,成为当时欧洲长距离贸易中销路广获利多的重要商品。从事这一贸易活动的,最早是葡萄牙、西班牙商人,但很快被荷兰人取代,后来英国人也加入其中。在17世纪,荷兰人和英国人完全垄断了亚洲的贸易,先后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看到他们获利,法国、德国、丹麦、瑞士等也都先后加入这一贸易队伍。从此,中国瓷器源源不断流入欧洲。

  欧洲人的“青花热”

  中国瓷器进入欧洲时,正值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文化和思想的革命运动,需要来自方方面面的启蒙和文化资源,欧洲遥望着东方的伟大帝国——中国,充满着想象与向往。在欧洲中世纪贵族世袭的封建制度盛行时,中国科举制就可以让中国的一介平民通过读书,进入国家的管理层,这一通道可为国家选拔人才提供较先进的制度,现在看上去非常平常,但在那一时代却是一种非常先进的社会制度。国家盛行读书,讲究礼教人伦,让中国成为欧洲向前发展的、可以参照的一个先进标杆。但在16、17世纪,交通不便和文字语言不通,使东西方的相互了解充满神秘的猜测。

  在13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中,中国被描述成一个富庶、繁荣的礼仪之邦,让欧洲人心向往之的同时,加速了对自己文化变革的动力。16世纪中国大量美丽的青花瓷开始输出到欧洲,装饰着美丽花草图案和木刻版画中的戏曲故事的青花瓷,使欧洲人对中国这一遥远的国度有了更直观的形象认知。所以欧洲人说,青花瓷是中国送给欧洲文艺复兴最好的礼物。

  当中国的青花瓷和前往中国的传教士将一幅幅美好的中国图景呈现在人们面前,立即引来整个欧洲的无比惊羡。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在欧洲形成前所未有的“中国热”。在长达100多年的“中国热”期间,无论是在物质、文化还是政治制度,欧洲都对中国极为追捧,以至于1769年曾有欧洲人写道:“中国比欧洲本身的某些地区还要知名。”在“中国热”流行欧洲期间,人们普遍爱好来自中国的物品,热衷于模仿中国的艺术风格和生活习俗,以致形成一种时尚。其具体体现在:凡尔赛宫的舞会上,国王身着中国服装出现在满朝文武面前;塞纳河边的戏园子里,男女老少聚精会神观看中国皮影;国王的情妇养金鱼,大臣的夫人乘轿子;阔人在私家花园的中国式亭子里闲聊,文人端着景德镇的茶碗品茶……尤其是中国的瓷器成为欧洲上流社会最贵的时尚品与奢侈品。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下令:把所有的银质餐具统统熔化掉,派作更重要的用场;餐具一律用瓷器替代。

  笔者在德累斯顿茨温格尔宫博物馆看到著名的“近卫花瓶”,那是萨克森国王奥古斯都用600个全副武装的近卫骑兵从普鲁士国王那里换来的127个青花瓶子,当时中国瓷器在欧洲之贵可想而知。为了获得更多中国瓷器,路易十四曾命令他的首相创办中国公司,专门到广东订造中国瓷器,凡尔赛宫辟有专室储藏这些东西。俄国的彼得大帝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都不例外,后者更把储藏瓷器作为最大财富。不难想象,中国瓷器怎样刺激了欧洲的外贸活动,尤其是荷兰和英国。据统计,1602—1682年这80 年间,也就是明末清初时期,荷兰东印度公司从各国输入的中国瓷器达1600万件。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更是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当时的瓷器已从上层社会走进普通家庭。17世纪末,英国进口的茶叶是2万磅,至 19世纪初达到2000万磅,增加1000倍。那么仅茶具就需要增加多少呢?从当时的欧洲对中国的称呼“China”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后来将全世界的瓷土都命名为“高岭土”(高岭是清代景德镇出产瓷土的一座山的名字)等,可见中国瓷器对欧洲的影响有多大,可以说欧洲几乎是通过瓷器来认识中国的。

  欧洲成功研制出高温瓷

  洁白、明亮、半透明并装饰上精美图案的瓷器,使欧洲人着迷,他们一直想获得这门技术。早在16世纪,欧洲人就开始试制高温硬质瓷,最早试制的是意大利人,之所以如此,也许因意大利是欧洲同近东贸易接触中最早看到中国瓷器的国家,而且此国有制作高质量陶器和玻璃器的传统,虽努力了近200年,其制作出的还是瓷器的高级仿品。到17世纪,法国和英国开始加入试制瓷器的行业,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欧洲人开始意识到他们做的炻器、软质瓷器等和神秘的中国瓷器是不一样的,所以,直到18世纪初,瓷器制作在欧洲还是个难破获的秘密。当时欧洲人制作瓷器的动力不仅出于事业心和好奇,最重要的还来自于经济窘迫,大量中国瓷器的输入,迅速使欧洲金银库存空竭,因为欧洲人必须用金银币购买中国瓷器,当时在整个欧洲都存在贵金属外流的情况。因此,制造欧洲本土的瓷器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方式。这一努力,直到18世纪才开始有了重大突破。

  最早做出高温瓷器的应是德国的麦森瓷厂,那是在奥古斯都国王支持下由炼金术士贝特格等人反复研制才成功的。人们从贝特格1708年1月5日的笔记中得知,经过长时间无数次试验,从七窑当中出了三窑白色而透明的欧洲硬质瓷,这标志着欧洲人第一次制作出接近中国瓷的硬质高温瓷器。

  在景德镇教区传教的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殷宏绪),在景德镇居住了7年时间,在此期间他全力收集景德镇制瓷技艺情报。1712年他从景德镇寄了一封信回巴黎,信中详细描绘了景德镇制瓷工艺的流程和制瓷原料的构成,包括对原料的选取、成型、彩绘、烧窑等做了详尽记录。1722年他又从景德镇将第二封信寄回巴黎,对景德镇陶瓷制作工艺流程做了更详细的补充,还介绍了制作瓷器的重要原料——高岭土,这是欧洲人第一次了解到高岭土的知识。这些资料非常珍贵,尤其是欧洲人发现这种高岭土不仅中国有,欧洲也有,由此加快了欧洲人进一步研究瓷器制作的速度。

  1720年以后,麦森瓷厂不仅做出优质的硬质高温瓷器,还请来维也纳著名画家赫罗德特为其进行陶瓷彩绘。在他的彩绘瓷中,仍有不少模仿中国风格的画面,这样的瓷器已接近中国瓷器了。在麦森瓷厂的影响下,18世纪欧洲许多国家也都纷纷建立自己的陶瓷厂,如维也纳的宁芬堡瓷厂、法国的塞弗尔瓷厂、英国的切尔西瓷厂等。

  这些瓷厂的出现,不仅解决了瓷器制造的欧洲本土化难题,还促进了18世纪欧洲洛可可艺术的诞生和发展。可以说,不仅欧洲的瓷器制造与中国有关,当时的洛可可艺术的流行也与东方艺术尤其是中国艺术的影响有关。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