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小康 全球的贡献
2021年07月22日 08: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7月22日第2213期 作者:李小云

  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并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努力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系统回顾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光辉历程,深刻认识其重大意义,对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努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世界减贫事业发展,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间奇迹

  自古以来,“小康”就承载着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夙愿。1979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中国要实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就是让中国人民实现“小康之家”。1984年3月,邓小平同志又指出:“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报告明确要求,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党的十七大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核心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党的十八大首次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式确立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总体部署,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主要包括: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九大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为此,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可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把握历史主动,坚定意志,风雨同舟,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

  2000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只有940美元,2010年达到4340美元,2019年上升至10410美元。2011—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实际增长96.6%,全体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基本完成。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人均消费支出21559元。2020年底,我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事实证明,我国在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世界意义

  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而且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大贡献,具有深刻的世界影响和广泛的国际意义。

  2000年9月,联合国千年峰会通过“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制定了以1990年为基础、到2015年之前实现的8项目标。截至2015年,在所有具有明确约束力的15项具体指标中,中国除了一项指标没有完成以外,其余均已实现或基本实现。其中,我国提前5年完成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的一项首要指标“消除贫困”。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提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旨在从2015年到2030年间以综合方式彻底解决全球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发展问题。在17个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第一个目标是到2030年“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中国在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意味着我国提前10年完成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最为重要的发展目标。与此同时,中国基本实现了“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和促进可持续农业”的第二个发展目标。一方面,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以人均GDP为指标的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使命。中国探索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样板,从而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截至2019年,全球共有70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人口总量约为29亿人,其中包括中国的14亿多人口。这意味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得全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经济体人口数量将近翻了一番。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改变了中国面貌,也改变了世界样貌。

  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探索和拓展了发展中国家由贫困走向富裕并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二战以后,众多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走上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的道路。如何从贫困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转型成为现代化国家,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所共同面临的历史课题。经过半个多世纪,虽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既出现了极少数现代经济体,也出现了新兴经济体,但是有的国家却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还有一些国家依然处在经济增长的瓶颈之中。中国成长为人均GDP跨过1万美元大关的极少数经济体,一个重要经验是根据国情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的基本内容,对于众多发展中国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意义。

  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另一个重要经验是很好地处理了经济发展与减贫实践的关系。在过去20多年里,虽然许多发展中国家不同程度实现了经济发展,甚至具备了较强的经济增长能力,但是一些国家长期频繁出现经济增长与减贫脱节的现象,某些中等收入国家一直存在着严重的社会不平等状况。无疑,如何处理好发展与减贫之间的关系是全球性的难题。在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中国通过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强有力的国家治理,实现了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的经济增长模式;通过脱贫攻坚战的创新模式,在维持高经济增长率的同时,成功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和丰富经验,必然成为发展中国家自主把握发展命运的典范。

  比照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表现在单一的经济和减贫的维度上,更重要的是协调经济发展、人类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中国消除农村绝对贫困是对收入性贫困的解决,更是通过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为贫困群体提供了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这极大地改善了社会成员的实际生活状况,促进了中国社会的人类发展水平。在此过程中,中国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并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将经济发展、人类发展和生态文明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实践。在全球发展的视域下,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只要处在一个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坚持可持续的发展目标,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就有可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给世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更多希望,为人类走向光明未来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