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味古人“文心”:重现本土文学理论光辉
2021年07月21日 10: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7月21日第2212期 作者:侯体健

  近年来,随着学术发展,古典文学研究的本土化追求愈加迫切,学界对“纯文学”观的省思愈为深刻。大家重新认识到:中国文学植根于传统的礼乐制度、政治结构和社会网络,立基于汉文字的音形义特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文学不同于近代西方观念中的“文学”,而自具民族特点。为了更贴近中国文学和批评实际,改变西方“纯文学”观念带来的弊端,古典文学研究界从诸多方面作出了努力,吴承学的文体学研究就是代表。

  《近古文章与文体学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10月版)是吴承学继《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之后,又一部文体学研究作品。其与2019年出版的《中国早期文体观念的发生》,一集于上古,一专于近古。文学史上的“近古”(亦称“近世”),文柄下移、刻书发达、流派林立,文章学发生重要转向,古文占据中心地位,与骈文形成新的互动关系,辨体意识进一步增强,文体批评形态日趋成熟多样。该书用十八篇专论依次呈现宋、明、清文章学与文体学之一隅。全书大体按照时代顺序编排,有利于读者把握不同时代的文体学新变特点。而我阅读此书更愿意做一次横向类聚。这一类聚至少包括以下三个专题。

  书籍编纂与文体学

  图书编集遵循一定标准,确立一定体例,而所要处理的重要对象,即不同文体的分类与归类,其中自然就会透露出文体观念和文学观念的变迁。

  对宋、明、清时代总集编纂所反映的文体学意义,作者均作了探究。由于三个时代总集存量不同、文体观念有异,处理方式也各有侧重。宋代是新文体勃兴的时代,古文文体前所未有的繁荣,厘清宋人的“古文”观念与总集的编纂关系,便可从宏观上展现中国文体学在关键转折期的独特个性。而对明代文章总集的讨论,则选取了《文章辨体》《文体明辨》《文章辨体汇选》三部书,这既考虑到三部书分处明代初、中、晚三个不同时段,各有代表性,更在于力图凸显明代总集在文体学上“假文以辨体”的新特点。清代总集以《古文辞类纂》为例证,集中讨论了“序目”批评形态、“类纂”之优劣和“不载史传”的学术传统。作为重要的文学批评方式,总集编纂在宋、明、清发生了多维度的形态衍化,成为观察近世文学批评观念嬗变的重要窗口。如果说总集与文体观念的关系较为显性,类书编纂所蕴含的文体学价值就要隐性得多。书中虽只有一章讨论了类书《古今图书集成》的文体观念,却具有方法论意义。一方面,类书“是一种传统的固有框架中的人类知识”,代表了当时的集体意识与普遍知识,对于考察古代文学观念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它的承袭性过强,有必要在厘清类书编纂传统的基础上,剥离旧观念、发现新观念,从而探析其蕴藏的文体学价值。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文章剖析了《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中的“文学”与“文体”观念,为开掘类书与文学关系的讨论提供了样本。书中最后一篇《岭南诗话与岭南诗学》所讨论的对象是《全粤诗话》,其中所隐含的学术命题也是书籍编纂与文学观念的互动。这类研究重在解释批评实践中潜藏的文体观念,是从古人的“做”中发掘学术意蕴,而不仅是从“说”中总结理论要点,准确把握了中国文学批评固有的本土性格。

  特殊文学批评形态与文体学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形态和载体非常丰富,大家关注较多的除了总集、类书之外,还有诗话、词话、文话等理论专著,序跋、书信、专论等单篇文章。该书又特别拈出了评点、目录、序题(目)三类特殊的批评形态,抉示了它们重要的文学批评史和文体学意义。

  文学评点研究近年来成为学术热点,该书讨论了评点之兴、现存评点第一书《古文关键》、《四库全书》与评点之学三个重要问题,是该领域具有领跑性质的成果。目录学著作前人极少纳入文学批评研究范畴,此书讨论了《郡斋读书志》和《四库全书总目》两书在文学批评上的贡献。前者是私家所撰,反映出晁公武的文学观念,其所讨论的旧党立场,学界鲜少着意。后者为官家目录,代表了统治阶级的集体思想,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风尚与趣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对作为批评形态的序题(目)的标举。作者在不同文章中反复讨论这一被人们忽视的批评文体,可谓有发覆之功。

  文体形态与经典形塑

  这一专题包括对檃栝、《沧浪诗话》、梅花诗、清言、陈眉公等文学现象、批评论著、文学作品、文章体式、文人作家的讨论。这组文章看似较为分散,其精神旨归则一,即集中讨论经典如何被传播接受,时代审美风尚如何影响经典形塑,以及经典的命运如何反映时代趣味。如果说上面两个专题注重从批评史立场讨论文体观念,那么这组文章则倾向于站在文学史立场,从具体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出发,关注文体学问题,偏向对文学思潮、文学思想的探析。这种研究取向拓展了文体学的边界,不拘于传统的文体文类研究,具有更开放的学术意涵。

  回顾全书,一条统贯性的思想脉络已然显现:回归本土文学理论资源,重视本土文学批评形态,挖掘具有汉民族文学特性的文学理论体系,从文章、文献、文体等角度体味古人“文心”,从而达到重现近世中国文学本土理论特殊光辉之目的。“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该书在尊重传统学术语境的基础上,试图拓张我们认识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特性的路径。

  最后还想借此谈一点学术之外的阅读感想。全书所收文章虽然时间跨度大,但作者对不少文章作了仔细修订。比如《评点之兴》一文发表于1995年,收入此书时,第一节吸收了华中师范大学林岩教授2012年对评点起源的论说,并作出更客观的评述和回应。第四节一段说:“传统的文学批评讲究对于批评对象知人论世,追源溯流,其批评则重在对批评对象作总体审美把握的品第,而很少是对文本的具体入微的批评。”较之原稿,该书在第四节一段前面加了定语“宋代之前”。这些细节显示出作者对待学问的一丝不苟。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

责任编辑:宗悦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