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想史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2020年12月18日 13: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18日第2072期 作者:宋丽智 邹进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思想史学科,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同类学科中设立最早的学科点之一。经过几代学者的薪火相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思想史学科创造了辉煌、跨越了低谷,在新时代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学科创建与辉煌成就

  1977年初,学校组建经济研究室,下设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小组,负责编写《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稿》。1979年,经济研究室改组为经济研究所后,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室成立,组员有侯厚吉、吴其敬、杨堪、张家骧等。

  由侯厚吉、吴其敬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稿》成书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的著作,也是中国经济思想史学术界的标志性成果之一。该书1986年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1988年获财政部属院校优秀教材荣誉奖。《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也因此特邀该学科的教师撰写中国经济思想卷条目。当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团队阵营整齐,有4位教授,为全国之冠,学术成就丰硕,盛极一时,被誉为全国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三大中心之一。

  学科传承与走出低谷

  20世纪90年代,随着几位老教授的退休和几位中青年学术骨干的调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逐渐步入低谷。

  但是,当时的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学者仍在低谷中艰难开拓,在中国货币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研究方面取得新成就。2001年,张家骧主编的《中国货币思想史》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内第一部贯通古今的中国货币思想通史,填补了学术空白。1993年,张家骧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在中国传播、运用与发展》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国第一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在中国传播、运用与发展的学术专著。

  学科发展与新的机遇

  世纪之交,经济思想史学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一代学人秉承前辈学人的学术传统,继续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领域,特别是民国经济思想史领域深耕,取得了一系列开拓性的研究成果。

  2005年以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与武汉大学合作,组织两校学者对民国时期的经济思想进行研究,并出版了五部专著,分别为:邹进文《民国财政思想史研究》、宋丽智《民国会计思想研究》、张霞《民国时期“三农”思想研究》、朱华雄《民国时期保险思想研究》、徐敦楷《民国时期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史》。这些专著填补了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学术空白。

  近百年来,中国经济思想史主要运用中文文献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邹进文完成的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海外留学生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研究”和“中国近代外文经济思想文献整理与研究”,第一次全面、系统搜罗有关中国经济思想史的英文、法文、德文及日文文献,仅搜集的中国近代海外留学生的经济学博士论文就多达200余篇、数千万字。这些成果将中国经济思想文献的史料学研究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扩展了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视野,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观点。这两项成果结项均获得“优秀”等级,其中“海外留学生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研究”的结项成果《近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以留学生博士论文为中心的考察》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该书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该书还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俄罗斯科学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编的期刊《现代史杂志》发表了长篇书评,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亚洲研究所所长、终生教授李又宁致函请求相关论文在《华美族研究集刊》《留美》(均为中英文双语半年刊)上转载。

  2016年,邹进文当选为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会长,为全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2013年、2015年、2019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主办了首届、第二届、第三届民国时期经济思想研讨会,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彰显了在经济思想史学科的综合优势和特色,受到学界同仁的一致好评。

  经济思想史学科是理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对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开创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经济学,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思想史学科点在其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谷,但是始终不变的是秉承前辈学人的学术传统、保持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与创新意识。展望未来,我们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开拓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领域,为构建中国经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而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