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视野下拓展海洋史研究
2020年12月18日 12:4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18日第2072期 作者:本报记者 武勇 通讯员 申斌

  近日,“海洋广东”论坛暨广东历史学会成立70周年学术研讨会、2020(第三届)海洋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在广东台山召开。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历史上“海洋广东”与东亚海洋文明、“海洋广东”与全球海域交流、“海洋广东”与海上人群流动、区域经济社会变迁、当代“海洋广东”与“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洋史学理论建构与学术创新等问题展开研讨。

  创新中国海洋史学体系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郭跃文提出,广东是中国海洋文明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海洋门户。此次会议将极大地推进“海洋广东”、海洋生活史乃至中国海洋史的研究。希望与会学者通过总结各种历史经验,揭示内在历史规律,把握总体历史趋势,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海洋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力量,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学术动力和智力支持。

  广东省社科联副主席李敏表示,海洋史学是当今备受学界瞩目的热门学科。广东在南海史地、中西交通、华侨华人等诸多海洋史研究领域拥有传统的先发优势、扎实的学术基础和雄厚的研究实力。近年来,各研究机构与高等院校大力推进海洋史研究学术创新,致力于中国海洋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在海洋社会经济史、海上丝绸之路史、东西方海域交流史、海洋信仰与海洋文化、海洋考古与海洋文化遗产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新时代通过举办“海洋广东”主题(系列)论坛等研究活动,打造有特色、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助力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与学术研究不断取得新成就,是广东社科界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

  大连海事大学教授孙光圻认为,海洋史研究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应注重文理学科交叉,大力推进各类文献和水下考古资料的搜集整理。在研究视角方面,应注意海、陆两种不同视角的差异。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志伟认为,海洋社会的研究需要超越国家和乡土视野。要打破农业文化和陆地视角的局限,着眼于跨国互动,从人的活动中理解海洋文明,从海洋人的视角重新审视相关历史,这样才可能对历史上的跨国移民、海盗倭寇、河海贸易、口岸城镇等问题形成全新的理解。

  跨区域开展研究

  近年来,海洋史研究呈现出长时段、跨区域的特点。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黄纯艳认为,宋代是中国古代海洋事业空前发展的时期,其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海洋政策出现了若干新变化,在军事防御和经济贸易方面,海洋的重要性都空前增加,特别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允许并鼓励本国民众出海贸易。具有巨大经济和技术优势的中国作为贸易主体加入亚洲海洋贸易,推动了亚洲海洋贸易进入全新的阶段。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朱明表示,近20年来,印度洋史研究摆脱了西方中心论,进一步转向东方。学界关注印度洋世界内部的流动,日益强调跨区域性。印度洋史研究愈加体现了亚洲内部多文化共存的特征,部分研究开始关注底层劳工和普通人。这些研究对理解多样化的世界、促进文明和谐共存有一定借鉴意义,也有助于在西方历史的发展模式之外,寻找到更多可能性。

  会议由广东历史学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海洋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