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新路径
2020年12月17日 09: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17日总第2071期 作者:范鹏飞 刘佰龙

  针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资助和教育培养工作,既关系到学生本人的前途命运,也关系到其家庭的生存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如何加强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帮扶,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如何实现资助育人目标,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这些都是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课题。

  资助育人工作意义重大

  做好资助育人工作是党和国家对高校党委提出的政治要求。高校党委要努力做到帮扶一个学生,脱贫一个家庭,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做好资助育人工作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要求。切实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关心人、帮助人中教育人、引导人。这既是高校做好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做好资助育人工作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其前提是要提高全体国民的身体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校要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做好精准资助工作

  精准资助是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基本要求。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是关系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质量和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问题。要通过系统比对、调查走访、大数据分析、同学评议等手段,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识别认定机制。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准确了解和掌握困难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做到精准资助。

  高校还应推进相关体系建设进一步实现精准化。资困助学须坚持育人导向,育助并举,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和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实现资助工作的初衷和价值。要建立精准的指标识别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做到精准识别、有困必扶,确保资助对象的精准性,提高资助工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精准资助要实现精准化管理服务,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高校应积极构建更加完善的资助管理制度,解决在过去资助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以确保资助工作的公正与公平。同时,还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资助管理队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规范要求高的业务工作,需要一支熟悉政策业务、具有人文情怀、有耐心和责任心的资助工作队伍。因此,高校应加强对资助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教育管理,提高资助工作效益,实现精准资助的目标。

  确保资助育人功效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学生资助工作的根本任务。学生资助的目的在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使他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为此,要加强各方协作,完善资助育人体制机制。高校要形成全员参与、各部门配合、各个教育教学环节统筹协调的资助育人机制。要在育人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多的关注,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为他们培养兴趣、提升能力、开阔视野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针对资助对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好课堂育人的作用。要通过教学工作安排,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引导,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切实加强形势政策教育,提升资助队伍人员素养和业务水平,确保资助政策有效落地。坚持大思政理念,将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与解决思想教育问题有效结合,积极组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活动,引导青年学生讲诚信、树诚信、践诚信。

  要加强实践育人,增强育人实效。教师同辅导员要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提升受助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技能,帮助他们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本文系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廉洁教育进网络研究”(2019A108)、陕西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项目“溪涧清源辅导员工作室”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