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与根本保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民生保障的重要内容。21世纪以来,我国粮食连年丰产,粮食产量连续5年超过6.5亿吨,基本解决了国人温饱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保障,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指明了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保障的未来走向。伴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筑牢粮食安全保障的民生防线可以从确保国内粮食供给充足和拓展多元化粮食进口格局两个维度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内粮食供给和粮食安全,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我国具有强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和消费潜力,加快完善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为主要内容的国内市场循环应当成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切实保障国内粮食生产和供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
第一,稳定种植面积,优化种植结构。耕地是粮食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稳定种植面积是稳定粮食供给的前提条件。我国各地在工业化、城市化和乡村振兴过程中,要统筹协调好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严控将基本农田转为非农用地,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在此基础上,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着力进行紧缺型粮食作物(如大豆)和绿色优质粮食作物(如高筋小麦)的生产,推进粮食生产由增产向提质转变,满足民众对优质粮食的消费需求,逐步缓解粮食供给的结构性问题。
第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田生态功能。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大多建成于20世纪末或者21世纪初,中央财政通过水利转移支付对地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进行支持,加之我国长期以来的农村扶贫开发战略,农村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但部分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仍然无法适应新时代需要,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因此,需要以乡村振兴和农田水利开发等为契机,逐步完善田间道路、排灌、防护林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田土地平整,调整现有地块布局实现渠相通、路相连、灌得进、排得出的高标准农田要求,有效提升农田生态环境功能和机械化生产条件,稳定粮食产量。
第三,增强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和服务作用。全面建立服务于粮食生产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粮食产量、改善粮食品质。首先,提升农户种植的科学水平。选育推广优质、高产、抗逆、节水抗旱型作物品种,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动粮食生产向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方向发展。加强农业科技人员对粮食种植结构、农业生产全过程的跟踪与技术指导。其次,精准把握农业生产的气候变化。利用大数据分析提升对农业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水平,推广应用安全高效的绿色防控和治理技术,将各类灾害和损失降到最低。最后,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推进农机、农业机器人、无人机和自动高效灌溉设施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现深耕深松、精量播种、精量施肥、精准浇灌,提高粮食生产的精细化水平。
第四,确保粮食价格稳定,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粮价上涨幅度不及城镇居民平均收入增幅的1/10,粮价总体偏低,也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居民收入水平上升的重要因素。合理稳定的粮价,是保障粮农利益的根本要求,更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和供给的有效手段。为此,政府可以根据粮农种粮投入的人力、农资(农机、农药、种子、化肥、农膜)和灾害损失等因素,确定合理的粮食指导价和最低收购价,确保农民在粮食增产的同时更能增收。同时,调整现有粮食补贴方式,将各级财政对粮食生产的补贴核定为单价补贴标准,根据粮农售粮数量多少采用“从量”方式进行补贴,多售粮多获补贴。
第五,建立珍惜粮食、节约粮食的长效机制。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将节约粮食纳入思想品德教育,培养民众良好的餐饮习惯,让珍惜粮食、节约粮食意识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其次要发挥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行业协会的作用,倡导相关企业共同加入杜绝餐饮浪费行为的行动中。最后要在制度和法律层面借鉴日本、法国、韩国等一些国家的经验,制定诸如“反食品浪费法”之类的法律法规,通过严厉的措施来杜绝全社会在消费环节的粮食浪费。
目前,我国口粮安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稻谷连续多年产大于需。《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9年我国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的自给率高达98.75%。然而,粮食供给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在当前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前提下,拓展多元粮食供给格局,缓解粮食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另一有效手段。
加强区域合作,推进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鼓励推动以农业类国有企业为代表的跨国粮企“走出去”,深入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或企业间的农业生产和贸易合作,重点针对我国短缺和急需的农产品建立粮食供应链,扩展我国粮食进口渠道。同时,对于我国生产能力较强的一系列农作物及农产品,在保证国内供给充足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对外出口。当前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需要在现有国际粮食进口供应的基础上,逐步寻求新的可替代粮食进口市场,进一步拓展粮食供给渠道,实现粮食进口来源国多元化。
虽然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基本得到保障,但筑牢粮食安全保障的民生防线时刻不能松懈。面对复杂的形势和挑战,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建立“国内充足、进口适度”的粮食供给和保障体系,对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稳定国际粮食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加快推进天津绿色建筑发展的对策研究”(TJYY16-01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