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和现实维度
2020年08月12日 07: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8月12日第1987期 作者:于华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之一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问题是认同问题。而勾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脉络,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价值,做到历史与现实双重维度的有机统一,是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

  第一,要勾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脉络。

  中华民族共同谱写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重要基础,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必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勾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脉络。

  首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每一个特定的地理生态环境,都有不同的人类群体在其中繁衍发展,这些不同的人类群体生存空间的边缘,分别被高原、岛屿、大漠、海洋所包围。在自然屏障包围内的区域,古代先民成为“天下”或者“四海”中的成员。这种自然形成的结构完善、体系完整的生态系统,成为中华民族延绵千年、生生不息的重要物质保障,地理单元内的各民族自力更生、互通有无、频频交往。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中国各个民族在发展自身的基础上,共同参与国家治理、共同建设祖国河山、共同创造中华文化,也共同孕育了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次是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鸦片战争后,我国的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挽救民族存亡的任务日益迫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本质的变化,开始成为中国各个民族的自觉意识。五四运动中,中国各民族人民以觉醒的强烈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捍卫着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抗日战争中,各族人民骨子里的共同体意识极大地迸发出来,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进行抗战,以极大的勇气和决心共同对抗一切外来的侵略力量,各族人民有了一致的民族认同感。

  共同面对外来侵略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始深深地融入中国各族人民的内心,成为中国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敌的强大精神动力。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确认和彰显。

  最后是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定了新中国的名称,即中华人民共和国,鲜明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次会议还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正式确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中华民族”一词在这首歌中反复出现。此外,在国家的政治文献以及政策纲领中,“中华民族”一词频繁出现,在社会生活和国际交往中,我国也把中国各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如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得以明确呈现。

  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上,各族人民不仅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共同奋斗,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而且自觉地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自己的生产和生活中。2014年9月举行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提出,要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重申并得以巩固,发挥着积极正面的作用。

  第二,要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价值。

  从古至今,中华各民族始终唇齿相依,命运相连,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内外相互交织的良好机遇和严峻考验,中国各民族必须拧成一股绳,对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在思想认识上达到高度统一。

  首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捍卫国家统一的思想之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存在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主观映像,是各民族群众完成的诸多心理活动的总和,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具有的集体意识。在这种共同的心理意识的驱动下,虽然我国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动荡和分裂割据,但又一次次重新走向统一,且统一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各民族始终在一个统一国家内共同存在,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维护国家统一、捍卫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的历史任务将是长期而艰巨的。面对一切企图分裂祖国的破坏性活动,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坚决克服和消除阻碍国家统一的消极因素,努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捍卫国家统一的思想之基,只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稳固,就能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局面就会得以不断巩固。

  其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力量源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没有各族人民亲密无间的团结,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铸牢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强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真正将民族团结转化为一种强有力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凝聚人心,并在优化整合社会力量方面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站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没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相互欣赏、相互学习。要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如磐石,才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美好生活,奉献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最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无论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还是在坚守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既是前提条件也是重要动力之一。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以来走过的近百年历程里,一直秉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全国各民族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重视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从民族地区特定的生活环境、历史积累、发展机会等具体问题着手,带领各民族协同发展,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会促使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他们得到一种互帮互助的力量感,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途中获得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

  (本文系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民族学重点学科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77号C座2-5层 邮编:1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