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隐性贫困角度探究稳定脱贫问题
2020年04月01日 00: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4月1日总第1898期 作者:赵艳霞 李莹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决胜之年,实现稳定脱贫、彻底拔除“穷根”的任务艰巨。打牢稳定脱贫的基础不仅要因人因户施策、找准症结把脉,更要解决家庭隐性贫困,防止返贫现象发生。从家庭隐性贫困角度探究稳定脱贫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和培育贫困地区脱贫内生动力,确保如期完成全面脱贫任务。

  识别家庭隐性贫困特性

  精准扶贫的纵深推进,从可行性、可靠性、稳定性三个方面对稳定脱贫提出了更高要求。家庭隐性贫困是指家庭发展自主性缺失、核心领导力不足、发展能力弱的现象。家庭隐性贫困因素成为稳定脱贫的关键,是由其特性决定的。

  家庭隐性贫困具有隐蔽性。识别隐蔽性,精准“诊脉”,有助于提升脱贫措施可行性。家庭隐性贫困因素不容易被发现且易被忽视,难以被扶贫主体快速、精准识别。潜在的家庭隐性贫困会阻碍贫困家庭的脱贫步伐,影响脱贫效果。比如,家庭成员的进取精神会影响贫困家庭脱贫进展,而这种家庭主动脱贫精神容易被忽略。培养家庭核心成员自我发展意识有利于稳定脱贫。

  家庭隐性贫困具有累加性。减少累加性,优化“药方”,有利于提高脱贫措施的可靠性。导致家庭贫困的隐性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不加以识别并及时采取措施,贫困的程度会逐渐加重。例如,家庭成员疾病预防意识较差,患病后劳动参与程度降低,家庭收入减少。与此同时,家庭支出水平一定,医疗支出增加,则家庭生产性投资和资本经营支出减少,家庭收入能力进一步弱化。如果在设计脱贫方案时考虑到累加性问题,就能够极大提高稳定脱贫的可靠性。

  家庭隐性贫困具有后发性。削弱后发性,杜绝“返贫”,可增加脱贫效果稳定性。贫困家庭在健康、教育、就业、资源和权利等方面存在隐性致贫因素,其负面作用的产生具有一定滞后性。这些因素存在长短不同的潜伏期,一旦显现,便加剧家庭贫困程度,极易导致整个家庭陷入长期贫困陷阱。

  提升脱贫内生动力

  提升脱贫内生动力的关键表现在逐渐从被动扶贫转为主动脱贫。我国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巩固脱贫成果要靠内生动力。“脱贫”重点在于提升贫困人口获取、利用资源的能力,本质上是要发挥贫困人口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激发贫困人口的活力和创造力。这就要求以“创新”“共享”理念为指导,“扶志”“扶智”与“扶治”相结合,打破“扶贫—返贫”的恶性循环,实现稳定脱贫。

  第一,创新家庭资产利用方式,强化资源整合意识。以“创新”为引领,实现家庭资产多元化利用。丰富有形资产利用方式,显化无形资产价值。引导贫困家庭自主整合家庭资源,将资源配置的优化重组作为增加家庭收入的途径之一,在提高现有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增强家庭成员自主脱贫信心,有助于节省全社会扶贫的成本,提升扶贫的可持续性。

  第二,合理研判家庭劳动力状况,提高需求识别能力。化解贫困人口消极抵触情绪、改变“等靠要”思想,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引导贫困家庭自主识别脱贫需求,发现脱贫“短板”,提出合理帮扶要求。根据不同需求,拟定多种帮扶方案,综合采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等模式,加快贫困人口从“依附式”发展向“内生式”发展的转变。

  第三,培育家庭成员市场主体观念,提升市场定位能力。以“共享”理念为指导,建立贫困家庭分享市场经济收益的长效机制。培育农户市场经济思维、树立正确风险意识,使其能够自主选择、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制定就业发展规划。从市场竞争力角度衡量农户在市场中的地位,促使扶贫工作者优化扶贫项目设计,提高贫困人口市场竞争能力。产业发展是贫困人口增收的关键环节,将贫困家庭纳入产业发展的链条中,户户有人懂技术、家家有人管产业、人人享受市场收益成果,为稳定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激发家庭主动参与意识,增强协同合作能力。构建精准脱贫长效机制,“扶治”是关键。重塑乡村主体,重新引领合作互助精神风尚。加强贫困群众情感交流,培养“共赢”观念;开展合作经济,构建乡村内部市场经济系统,强化经济联系,打造新型农村合作社,形成地区经济共同体。在贫困社区中发现或培育脱贫致富典型,宣扬其通过个人努力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故事,唤醒贫困人口主动参与的热情,团结奋进,共同实现稳定脱贫。

  第五,立足家庭教育发展,鼓励家庭成员实现自我价值。提升家庭脱贫能力,“扶智”是关键。鼓励贫困家庭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提升教育和健康水平上,提高贫困个体获取收入、预防和应对贫困风险的能力;重视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形成教育—提升—再教育的良性循环。引导贫困家庭成员“在学中干,在干中学”,通过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知识技能增强、人力资本积累,使贫困人口获得更多存在感、获得感、价值感,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家庭隐性贫困识别测度与脱贫能力提升研究”(19YJAZH11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