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2019年10月17日 08:3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0月17日总第1795期 作者:姚满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和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既蕴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又蕴含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是这双重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它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我们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和宝贵财富,因而我们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就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无产阶级的斗争实践和理论探索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为社会主义确立了一些基本原则,比如:国家政权必须由人民掌握、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如果丢弃了这些基本原则,就是脱离甚至违背社会主义。可以说,这些基本原则是识别社会主义与非社会主义的“试金石”。以此观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凡此种种,不但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和要求,而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就在于它解决了我们国家和民族面临的历史性课题。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就是如何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面对这三大历史性课题,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进行解答。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在中国积贫积弱的年代,各种主义和思潮都在历史舞台上“登过场”“亮过相”,但唯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并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在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不仅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且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并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方位和实践新要求,确立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迎来了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并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就在于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自信心。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那么,我们的自信来自哪里呢?显然,这种自信来自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高,来自中国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显著增强,来自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前所未有的提升,来自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认同。一句话,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实践。正是由于成功开辟并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实现了从落后于时代到赶超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跨越。当代中国的历史巨变告诉人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就在于它高高举起了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发展经过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历程。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了严重曲折,以至于一些人抛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等谬论。在如此严峻的考验面前,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并没有因循守旧、一成不变的套路,既不主张以教条主义的态度来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也不主张以全盘西化的方式来照搬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相反,我们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发展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从实践中进行探索总结,从而开辟了社会主义新境界、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成功,不仅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树立了典范,还在世界范围内高高举起了社会主义旗帜,使科学社会主义焕发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解答的重大时代课题。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在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作者系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