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史视角看清代士人日常生活
2022年02月07日 10:5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2月7日第2341期 作者:黄庆林

  龚自珍作为中国近代开一代学术新风的启蒙思想家,可谓家喻户晓,他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更是尽人皆知。对于中国近代学术史、思想史和文学史而言,龚自珍都是难以绕开的重要人物。然而,以往的龚自珍研究虽然成果丰硕、种类繁多,却较少呈现其作为普通士人的生活面貌。曹志敏40余万字的学术著作《龚自珍的学术交游与生活世界》(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则弥补了这一缺憾,该书立足于龚自珍日常生活的研究,呈现出嘉道士人群体精神风貌与生存状态的另一侧面。

  该书最大的特色是从日常生活史语境勾画龚自珍的家庭生活、休闲娱乐与学术交游等,将其置于晚清风云激荡的政治、社会、学术变迁大背景下,反映了龚自珍的人生轨迹与生活图景。该书的写法有别于传统史学,关注对象也不同于日常生活史的主要取向。传统史学以帝王将相为主要书写对象,侧重于典章制度、战争、灾祥、政治事件等,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被淹没于浩如烟海的“正史”之中,难窥真容。而且,传统制度史、大框架的历史书写很难展现历史人物鲜活的多面相,亦难以体现出对个体生命的深切关怀。日常生活史的研究视角则不同,其关注下层民众、边缘群体等“小”人物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与情感世界等,注重微观细节的历史书写,试图发掘大时代洪流中芸芸众生的命运沉浮,展示普通民众生活的真实面相。这对于推动历史学重回“以人为中心”的书写模式,消解以往“历史学大厦里无人居”的尴尬局面,生动立体地再现个体生命的千姿百态,颇有助益。

  然而,日常生活史注重“目光向下”的研究取向,将主要研究对象锁定于平民百姓、小商小贩等下层群体,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等社会精英群体的日常生活与情感世界则较少受到关注,尽管其思想、学术、政绩与社会地位等已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一些学者提出,日常生活史研究应处理好目光“向上”与“向下”的关系,研究对象既可以是帝王将相、官僚士人,又可以是底层大众、边缘群体等。该书不失为日常生活史研究“眼光向上”的有益探索。对于当时的政治语境与文化生态下如何生成龚自珍深远的忧患意识、犀利的批判思想、精博的学术著述这一问题,日常生活史是很好的观察和研究视角。而且,该书研究对象是以龚自珍为代表的上层精英的日常生活。这一群体文化素养较高,留下的文字颇多,从而使该书避免了日常生活史易流于琐碎、资料缺乏的弊病。

  通过诗词史料探索龚自珍及其亲友的内心世界,也是该书的重要特点。目前利用诗词研究日常生活成果较多的是唐宋史,如包伟民《陆游的乡村世界》即以陆游诗篇为主要史料,描画浙东的乡村社会。但清代史料繁多,诗词史料往往不被学界重视。该书作者采用以诗证史、以词证史的方式,通过龚自珍及其师友的诗词来梳理日常生活的细节,构建其情感世界。作为清代京师士人群体一员,龚自珍休闲生活十分丰富,春天赏花,夏日游园,秋季登高,冬余消寒,雅集之余作诗填词,留下了大量可供日常生活研究的诗词。作者以此为基础,对龚自珍家族家学、学术交游、婚姻生活等方面进行精描细画,呈现龚自珍个体及嘉道士人群体在时代大潮中的真实际遇,使学术研究回归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历史人物因而有情有欲、有血有肉,历史书写变得诗情画意,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使用诗词史料需要良好的文献解读功夫与文字驾驭能力,该书作者在此方面可谓游刃有余。作者引经据典、旁征博引,通过多种资料对诗词进行补充与论证,使该书既不失学术专著的严谨,又避免新文化史“storytelling”(讲故事)叙述风格文学化倾向的弊病。透过该书,读者可以近距离感受龚自珍及其师友的内心世界。龚自珍深受晚清中国衰落的社会现实折磨,希望通过参禅、隐逸来消释自己的批判意识,但“经济文章磨白昼,幽光狂慧复中宵”,灵魂深处的批判意识终难消解。身为状元的陈沆将龚自珍的批判文章视为“瑰宝”,亲手抄录,龚氏称其“荣名知自鄙,闻道以自任”,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胸怀气度。而学者庄绶甲出于对好友的爱护,劝龚自珍删改议论政治、主张变革的《乙丙之际塾议》,“常州庄四能怜我,劝我狂删乙丙书”。该书以诗词证史的研究路径,对于龚自珍甚至是清代士人生活史与情感史研究大有裨益。

  深入呈现龚自珍及其家庭成员的丰盈形象,展示龚氏家族的精神面貌,是该书的重要内容,也是区别于其他龚自珍研究论作的独特之处。龚自珍的祖父、外祖父、父辈及兄弟子侄中才识卓著者甚多,而家族中女性的文化素养颇值一提。龚自珍的母亲、妻子与女儿皆有诗文传世,让后世对龚氏家族的诗书传家有着更为深切的感受。笔者曾从事家风家训研究,对诸多历史名人的家风家训有所关注,对多种类型的家风训诫亦颇为熟悉,而该书所展现的龚氏家风依然令笔者印象深刻。作为名门望族,龚氏先辈便有广济博施、同族相济的传统。龚自珍祖父龚敬身之弟龚禔身去世时,年仅37岁,留下五子二女。作为京官的龚敬身虽俸禄微薄,但其与夫人陈恭人对这些子侄疼爱有加,视如己出,令其读书求宦,为其娶妻婚嫁。这种对族人倾心扶植的传统,是龚氏家族发达兴旺的重要原因。龚氏家族的大爱不仅在于对亲戚的经济资助,还在于不遗余力周恤乡里、亲朋故旧与贫寒士子,更在于大力扶助文人雅士的学术发展。如龚自珍之父龚丽正出任上海苏松太道时,对东南文人雅士全力资助,其举荐周中孚协助藏书家李筠嘉整理藏书,为周氏撰成《郑堂读书记》创造条件,资助学者胡匡衷刊刻《仪礼释官》,使胡家成为世代礼学传家的文化宗族。

  龚丽正虽然没有给子孙留下巨额财产,却留下研经治史、胸怀天下与造福地方的家族传统。在这种家风中成长,龚自珍怀着“君子谋道不谋食”的人生信仰,一生关注国计民生,而非聚敛财富,求田问舍。龚氏家族优良的家风,成为影响龚自珍个性成长的重要因素。虽然其深知政治抱负难以施展,发出“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的深沉叹息,但仍旧坚信“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毋庸讳言,该书亦有值得深入考量之处。虽然诗词确为研究日常生活史与情感史的重要史料,但毕竟属于文学作品。该书对诗词的诠释以想象居多,而历史学更注重数据的真实与具体。期待作者加深理论探讨,在诗词证史领域“更上一层楼”。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