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双减”为契机 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1年12月31日 08: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31日第2321期 作者:王稳东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7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明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全面落实“双减”任务的时代背景下,亟须发挥学校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教育质量方面的主阵地作用,以高质量学校劳动教育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精神,促进“五育并举”落地生根,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教育观念转变是学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学校劳动教育是在特定的教育观念支配下展开的实践活动,高质量学校劳动教育需要教师、家长、学生等相关教育利益主体在教育观念上发生从唯学科知识向以人为本的积极转变。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以及强功利主义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唯学科知识的发展逻辑,体现为以分数为依据建立起一系列教育评价标准,并以此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主要依据。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来看,学校教育的确需要通过传播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来培养合格的劳动者,由此展现教育之于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性。但生活于现代社会中的学生,除了需要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与技能外,还有多方面兴趣需要得到满足。学校作为专门化的教育机构,有必要也有责任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实践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从而进一步彰显自身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双减”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诉求下,学校劳动教育更需要自觉落实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依据,严格按照“双减”要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和高质量的劳动教育服务,牢固树立一切劳动教育实践均是为了学生更好成长与发展的教育观念。与此同时,家长也需要通过自身教育观念的积极转变,促使家庭教育的本体功能得到充分展现,依据孩子的兴趣需要选择课外辅导内容,避免盲目性,削减功利性,为家庭开展劳动教育创设良好环境。此外,学生更需要在参与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和家庭劳动教育的切身体验中,深刻认识劳动的重要价值,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多方面兴趣并由此来满足多方面的学习需求。

  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和完善是促进学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依靠。“双减”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作为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主要构成部分的劳动教育,更需要通过持续开展课程建设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劳动在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为此,学校劳动教育要严格按照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文件与课程标准,开足开齐开好劳动教育课程,深度挖掘学校与社区劳动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与类型,利用好学校社团、少年宫、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资源,按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联动的建设思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满足来自不同家庭、区域和文化传统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在此方面,校本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因其自身的灵活性和适宜性,对于学校劳动教育高质量、特色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可以从专业、学历、教学水平、性别等构成要素角度来成立专门的课程开发小组,在深度挖掘本地劳动教育资源基础上,适宜地引入最新劳动教育资源,促使校本劳动教育课程在历时性和共时性相统一中不断提升质量。

  以“双减”为依据组织劳动教学是促进学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实践。劳动教育课程需要通过教学方能转化为影响学生发展的力量。高质量的学校劳动教育需要按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关要求和标准来进行教学,更需要准确把握劳动教育与教学之间的辩证逻辑,充分展现劳动教学的教育性价值。教学的教育性是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提出的,主张以学生多方面兴趣的满足来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过去劳动教育的实施未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之一在于教育与教学的分离,体现为学校劳动教育过于注重向学生传授生产劳动的相关知识,却忽视了学生唯有将抽象的劳动知识付诸真实的劳动实践,知识才能够起到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的作用。为此,以高质量为目标的学校劳动教育需要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充分意识到劳动教育和道德教育一样,绝不能单纯依靠知识的学习和灌输就能实现其目的。相反,对学生全面发展有帮助的劳动教学势必是手脑并用、知行高度合一的实践,它以学生能动性的探究行动为主要展开方式,以学生经验的持续获得与更新为目的,尤为重视教学过程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影响。在此前提下,高质量的学校劳动教学需要严格依据“双减”精神,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水平出发,以学生多方面兴趣的满足为指引,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借助虚拟仿真与人工智能等,调动并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劳动兴趣与需求,让学生在教学中不仅能够了解传统社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更能够接触和学习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充分发挥学校劳动教学之于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价值。

  专业化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依靠。教师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关键他人,学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以专业化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依靠,将“双减”和《意见》的精神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构成内容,教师作为学校专业化的教育实践工作者,需要高度自觉地遵守并将这一方针精神贯彻落实到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然而,受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制约尤其是师范院校未专门开设劳动教育专业的现实,义务教育阶段从事劳动教育的师资还未达到专业化的水平与要求。但指向高质量发展的学校劳动教育必须要以专业化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来积极应对时代的要求。具体在实践层面,学校需要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任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通过对其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感、专业态度以及专业认同等方面的持续影响和培训,整体提高学校劳动教育教学质量,确保新时代“双减”工作与《意见》精神的落地,促进学校“五育并举”良好局面的形成。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通过外聘的方式,聘请地方高技能型人才、工匠以及企业相关人员担任学校劳动教育教师,不断优化和提升学校劳动教育师资的整体水平。

  建立与“双减”相一致的劳动教育评价制度是学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衡量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学校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从劳动教育自身的特殊实践逻辑出发,符合“双减”和《意见》精神的学校劳动教育评价不仅要重视学生对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劳动情感与劳动态度的养成,以及学生在亲身参与劳动中的劳动体验获得。由此出发,为促使学校劳动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其评价除了依据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理路以外,更需要建立以增值评价为导向的学校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建立学生劳动教育评价档案,充分关注学生在参与具体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在认知、经验、知识、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生的具体变化,重视对学生应用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突破唯量化标准评价的窠臼。

  总之,“双减”背景下,学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需要相关教育利益主体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更需要学校从自身发展实际以及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出发,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评价制度建立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进一步发挥劳动教育在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

  (本文系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项目“文化视域中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NWNU-SKQN2019-2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