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农业经济学发展之路
2021年12月31日 08: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31日第2321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译心

  我国农业文明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从古至今,农业经济问题一直是社会焦点。经过前辈学人的艰苦努力,我国农业经济学已开创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并正在快车道上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学科发展蓬勃向上

  自1770年英国经济学家阿瑟·扬出版《农业经济论》以来,农业经济学发展已逾250年,它不仅与作物学、林学等学科联系密切,也与“三农”问题研究联系密切。农业经济学研究具有显著的应用性特征,它在不同历史阶段聚焦不同的现实问题,依据的理论也来自不同的学科。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钟甫宁见证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经济学的蓬勃发展。他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农业经济学主要是将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应用于农业和农村问题研究,为农村改革提供理论支撑。而后,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逐渐转向农业农村内部的要素组合,包括农民合作组织、土地制度和规模经营、劳动分工等方面,同时又加入针对资源环境、农民收入、脱贫和乡村治理等问题的研究。随着时代进步,农业经济学正迎来新的发展空间。从发展趋势看,与食品相关的营养健康问题将成为农业经济学领域新的研究重点,资源环境问题研究从农业可持续发展领域向与碳排放相关的更广泛领域延伸,乡村振兴研究也越来越多地融入社会学、政治学和其他学科的内容。

  我国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在质与量上均有显著提高,在土地产权、农村转型、城镇化、乡村治理、贫困减少等领域的研究优势逐步凸显。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祖辉表示,农业经济学的研究焦点从农业的生产延伸至农业整个产业链以及乡村“三产融合”领域,从传统经济效益延伸至经济社会环境总体效应。除了经济属性,学界也日益重视农业和农村在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中国经济学家在“三农”问题研究方面的国际话语地位不断提升。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院长罗必良介绍称,在学术成果方面,中国农业经济学家在发表论文的数量及影响力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尤其是通过拓展国际合作,中国学者的国际学术贡献度明显上升。“中国道路”“中国经验”越来越受到国际农业经济学界的重视。我国在农地制度、农村产权制度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研究方面取得了具有明显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成果。

  大数据的普及正在引领一场农业经济学领域新的范式转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实践和农业经济学研究都将迎来“智能化”时代。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白军飞告诉记者,生物科技与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正和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实践加快融合,这将促使我国农业经济理论超越苏联农业经济学理论体系和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通过借助以数据、信息交换、机器学习为中心的“超强大脑”,摆脱市场经济中“有限理性人”的基础假设,从而形成中国特色农业经济理论体系。

  讲好“三农”故事

  40多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18个红手印,搞起“大包干”生产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可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农村和农业部门。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中国经济学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样,总结中国农业农村改革的经验,直面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现实,中国经济学家拥有得天独厚的“试验田”。在钟甫宁看来,农业经济学理论在建立健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决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涉及“三农”问题的公共政策理论探索和思想交锋的过程中,农业经济学理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在有关农产品贸易政策制定和争端解决方面,以及全面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农业经济学家们帮助相关部门有效解决了涉及农业产业和农民利益的问题,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我国既是农业大国,又广泛存在着典型的小农经济形态。农业大国的历史沉淀、“大国小农”的运行逻辑、农村发展演化的内在机理,为“三农”问题研究提供了独一无二的鲜活样本。不仅如此,我国幅员广阔,地域差异明显,乡土文化丰厚,发展形态多样,这些现实条件都可以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命题。

  在采访中,罗必良语重心长地对记者表示,在研究中,中国本土特有的乡土文化根脉、情感与乡愁,容易被学界忽视。事实上,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极有可能对标准的市场经济理论或成说提出挑战,并促使中国学者发出自己的声音。在他看来,我们应立足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讲好中国故事,为构建中国特色“三农”问题研究的学科体系与学术体系提供契机。我们还需从本土化与国际化、历史遗产与现实价值、情境依赖与知识创造、反常现象与独辟蹊径、学术规范与思想碰撞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理论体系

  为了顺应新时代的发展态势与未来发展格局,农业经济学界必须更加全面、系统并动态地看待和把握“三农”问题。罗必良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农业、土地以及经济发展的很多论述,仍值得学界认真思考。倘若学者忽视所有权、产权界定、产权细分以及产权实施的内在关系,就难以对所有制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与此同时,农业作为产业体系的一个环节已经嵌入全球价值链之中,学界应当从整个价值链出发研究“三农”问题。

  在钟甫宁看来,农业经济学要反映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融合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不同学科,形成若干相互联系的分支或领域。

  针对如何强化构建农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根基,白军飞建议,既要让研究方法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逻辑,提升理论的前瞻性和实践指导能力,更要提升农业经济学科研人员的科学素养。

  黄祖辉认为,未来建设农业经济学体系,要优化顶层设计与战略布局,全面激发新时代学科生命力。一方面,要落实“立德树人,强农兴农”的根本任务,培养适合新时代需求的“爱三农、懂三农、干三农”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应优化学科发展定位,夯实学科平台、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