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校外实践基地劳动教育课程优势
2021年12月31日 08: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31日第2321期 作者:朱永新 吕兰 唐卫军

  新中国成立后,劳动教育一直是中小学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了意见。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重点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对学校劳动教育进行了专业指导。自此中小学劳动教育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和重大课题。

  中小学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1954年,劳动教育进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着重开展工农业生产劳动教育。2001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也就是说,自2001年起,中小学劳动教育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是21世纪初出现的一门新兴课程。但目前其实施没有多少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劳动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亦是如此。然而,目前有关劳动教育的研究逐渐增多,有研究统计,2020年有关劳动教育课程的研究文献陡增,达到了全部研究成果的81%。

  《意见》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校外实践基地即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外基地,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外实施场所。校外实践基地占地面积广,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如场地、设备),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便利。

  开设常规性、地域特色类课程。校外实践基地是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不可少的载体,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平台。与中小学校不同,校外实践基地自成立伊始,一般都结合学段特点和所在地区实际,零散开设一些常规性、地域特色类劳动实践课程,拼合后整体成为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的有益补充和重要载体。常规性的劳动教育课程可以粗略分为两类:一类是少部分课程,如时令果蔬种植、采摘以及大环境卫生整治等,在进行劳动教育时,对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学生的具体要求略有区别;另一类是大部分课程,即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制定的差异化劳动教育课程,如自制美食课程,小学可以安排蛋糕、饼干等糕点的制作,初中可以安排包、煮馄饨、水饺,高中则可以安排农家菜肴烹饪等。校外实践基地应秉持“基地生活皆课程,基地课程皆生活,基地生活真生活”的实施原则,全过程渗透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日常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利用开闭营仪式、食堂就餐、总结表彰等时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贯穿校外实践基地活动全过程。

  构建模块化课程群。《意见》是校外实践基地迭代升级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指南与基础。《意见》将劳动教育分为生产劳动教育、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三类,并就各学段的核心劳动教育目标和主要内容进行了明确说明。因此,校外实践基地可以相应地将原有的劳动教育课程调整、整合为基于学段分类基础上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模块化课程群。其中,最典型的日常生活劳动课程是内务整理,这也是当前中小学生最急需的课程;生产劳动课程即工业劳动、农业劳动等传统劳动实践教育,如五彩香包、创意软陶、护手霜制作等;服务性劳动教育具有较强的时代特点,如大环境卫生整治以及组织捡拾垃圾等公益劳动、志愿服务,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强化社会责任,同时培养其日常生活中的文明意识和行为。

  开发主题式课程链。校外实践基地的劳动教育课程需要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在规划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时,校外实践基地要遵循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成长规律,将各学段垂直贯通、有机衔接,循序渐进,既要避免成为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的简单重复,更要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劳动教育接轨,形成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首先,在打磨、擦亮原有的常规性和地域特色类劳动教育课程基础上,可以自主研发一些全新的劳动教育课程,如后勤服务课程、志愿服务课程等。其次,可以通过结合时事热点、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等方式,开发主题式劳动教育课程链。例如,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劳动教育可以与红色文化教育相结合,研发“讲红色故事,叙百年初心”主题教育课程。比如,日常生活劳动课程模块下高中段的农家菜肴烹饪可以改进为“再忆红军饭”,提供的食材中没有肉类,鱼需要同学自己从池塘亲手捕捞;将原先的制作美味豆花、碾磨麦粉、纺纱捻线、打草鞋、制作木凳、缝制手工鞋垫、开荒挖渠、农田劳作等工农业劳动课程整合到一起,总体命名为“南泥湾新篇”,组成生产劳动教育课程模块,目标是促进学生形成崇尚劳动的标志性精神——“南泥湾精神”;服务性劳动教育课程模块则可开设“小政委”讲坛宣讲等活动,具体可以包括寻廉之旅、国安卫士、重走阳光之路以及民族团结一家亲等。此外,校外实践基地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相关企业合作,带领学生到工厂参观感受并直接经历生产过程,将劳动教育与职业体验相结合。

  校外实践基地的劳动教育课程作为立德树人、实践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其实施方式可以是“主题式课程、模块化运作、情景式体验”,做到以人育人、以境育人、以事育人,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作者单位: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省张家港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