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改的哲学思考
2020年10月29日 09: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0月29日第2036期 作者:郑来春 刘紫寒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明了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问题和关键所在,以及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原则性要求,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守正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哲学视域中,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需要教师采用更为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思维训练的互动,使其在社会共同营造的良好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认同思想政治理论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形塑虽是外在施予的,却需要学生主动内化,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觉认同。

  激发学生的情感偏好

  情感是主体对客体是否满足自己需要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需要的生理体验和心理反应,是主体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主体的一切活动,哪怕是最低级的生理活动都是在一定情感因素的影响下进行的。情感虽有正向情感与负向情感之分,但归根到底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本身具有可变性。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以一种运用外在的价值理念对学生既有价值观进行的引导和塑造,如果二者相互吻合,自然而然就能获得学生的好感;如果二者并不吻合,甚至存在对立,就会引发学生的负向情感,甚至使学生对这些价值理念乃至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产生抵触和反感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从激发情感的角度来讲,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魅力,如形象气质、语言风格、理论素养等来赢得学生的好感,使学生能够因此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亲其师而信其道。

  契合学生的经验感悟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思想、观念和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思想政治理论的生产同样是实践的产物,是对实践经验进行理性整合的结果,必须契合普遍性的实践经验才能被学生视为科学。反过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契合学生日常生活的经验感悟,使学生感受到宣传内容的真实性,学生才会相信这些价值理念。否则,学生就会将其当作“假大空”的东西加以抵制,并拒而远之。正如邓小平所说,“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因为感性经验是认识的初级形式,也是人们在实践中判断理性认识真实与否的标准之一,人们很难相信与其经验不符的东西,除非其经验被证明是明显错误的。

  增进学生的理性认同

  仅凭与其经验感悟的一致性,主体也能够认同某种价值观念,只是这种认同不可能持久,因为个体的经验是具体的、可变的,不具有普遍的品性。只有上升为理性认识,从理论上认识到某种价值观念的合理性与优越性,主体才能对该价值观念形成比较坚定的认同。尤其当思想政治理论的价值观念与主体的经验感悟不相符时,更需要通过理论魅力赢得学生的认同。虽然“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但是,理论并非浅显易懂的。思想政治理论要说服学生,不仅需要教师能够将深奥的理论讲得深入浅出,使学生领悟到理论逻辑的科学性与严密性,而且需要教师能够熟练地运用理论解释历史与现实中的问题,特别是学生密切关注且深感困惑的那些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理论的解释力。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有效引领学生参与互动,在理论思维训练中提升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使其自觉增进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性认同。

  以上三个方面逐层递进,相互为用,对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目标十分重要。但是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求教师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六要”和“八统一”,更需要党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重点课题(18JDSZK01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