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
2020年09月14日 09: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14日第2010期 作者:关秀娟

  党中央和国务院非常重视研究生教育工作。2020年7月29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培养工作者应响应国家号召,满足社会需求,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效率,造就想研究、能研究、会研究,知识学习能力与知识生产能力俱佳,德才兼备的新时代研究生。对此,创新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方式尤为关键。面对新时代研究生培养的新要求,导师可践行全面指导观、集体指导观、终身指导观,设定指导目标、开发指导平台、把握指导步骤,优化指导理念。

  践行学术能力为中心的全面指导

  研究生培养应采用全人教育理念,专业与品德并重,以学术能力为中心,促进交际能力和管理能力共同发展。研究生的学术能力是运用辩证思维,借助多种研究方法,将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相结合,通过已知推断新知,尝试解释现象、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一种创造性能力,包括敏锐的现象观察能力、逻辑的问题分析能力、科学的难题解决能力、全面的成果呈现能力。学术能力培养应充分重视师生团队互动、交流平台建设、学习方法指导、学习进程把控。导师应因材施教,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其在团队中积极汲取营养而成长。全力营造良好的客观环境,使教学、自学、互学平台达到最优组合。重视传授学习方法,使学生协调好阅读、写作与交流的关系,加强知识输入、知识生产与知识交换能力的训练。注重把控学习进程,围绕大小文章的写作推动学习阶段的升级、学术能力的提高。

  研究生的交际能力属人际沟通能力,是与师长、学友、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包括口头与书面两方面,前者体现为演讲、讨论,后者体现为文章写作、信函沟通。交际能力培养可打破时空界限,在课上、课下、会议、网络等平台随时随地进行。课上研究生应积极与师友互动交流,课下在国内外“以文会友”。学术会议可全方位培养和检验研究生的交际能力。各种形式的网络交流可为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提供广阔的空间。

  研究生的管理能力是一种组织、管控能力,体现为对学术研究中所涉及的人和物的管理。前者包括个人和集体两个维度,如对自己的把控、与他人的互动、对团队的管理;后者涉及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活动两个方面,如资料的整理、时间的编排、各种集体活动的组织安排、书文奖项等学术活动的组织运行等。除言传身教外,导师还可通过轮值活动负责人方式培养研究生的管理能力,如团队负责人、活动负责人、书文奖项负责人等,此类工作可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管理能力。

  践行学术沙龙为核心的集体指导

  欲打造适应新时代国家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导师不能仅凭个人力量,而应具有集体意识,善于取长补短,发挥集体指导优势。学术沙龙是有效的研究生教学平台,用于研究生指导,可事半功倍,收效显著。

  借助学术沙龙,师生可实现双赢。首先,学术沙龙是师生面授的高效平台。导师一对多指导学生,受众面广,学生不仅可得到导师对自己的指导,也可借鉴导师对学友的指点。沙龙上导师可发表最新的学术观点,介绍成功的研究方法,示范得体的演讲仪态,答疑解惑,指点迷津;研究生可抒发读书心得,表达所思所想,提出所疑所惑,展示学习成果;师生可各抒己见,彼此激发灵感,讨论、攻关难题,互换信息,增长知识,分享方法,提高研究效率。其次,学术沙龙是学友竞争合作的平台。学友之间在比较中竞争,在合作中成长。同一导师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在沙龙上形成竞争关系。某些同学的优秀表现会无形中给其他同学造成竞争压力,从而产生赶超之心,形成前进动力。学友在学术活动中又彼此合作,共同进步。不同学历背景的学生可互助合作,高低年级、不同层次的同学形成传帮带的链状合作关系。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可互补合作,发挥个人专长,形成交叉合作关系。研究生团队在竞争合作中共同进步。

  运行学术沙龙,师生需群策群力。学术沙龙只有靠导师及其团队积极参与才能正常运行、充满活力、做出成绩。沙龙选题、沙龙讨论、沙龙总结各环节都需要师生双方的配合、协作,每个研究生都会在沙龙运行中锻炼、成长。由轮值主席与导师在参考大家意见的基础上共同商定具有前沿性、宽泛性的沙龙主题。沙龙讨论时师生、学友交流观点,碰撞思想,互相学习,彼此借鉴,畅所欲言。发言者与听众,轮值主席与其他学友,可从不同角度得到历练。师生从不同角度记录、反思沙龙内容,凝练思想与经验,使沙龙成果得到升华并呈现,从而再度共享。

  践行学术生命为轴心的终身指导

  培养研究生不是一时之功,应按学前、学中、学后三个步骤终身指导。确定导师之前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背景助其夯实专业基础,在学期间围绕广阅读、勤写作、多交流打造专业实力,毕业之后通过帮助、引领、合作开发其专业潜能。

  入团队之前,导师应要求学生根据专业方向需要,结合自身专业背景,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分析学习背景优劣,挖掘自身专业优势,为开展研究工作做充分准备。对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生需倍加关注,助其更快进入状态。

  在学期间通过阅读专业文献、撰写大小文章、参与学术研讨,使学生建构科学的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练就扎实的研究功底。第一,引导学生系统阅读专业文献。阅读是研究生必做的功课,文献阅读可开阔视野,积累知识,跟踪前沿,提高学术站位。导师应指导学生系统、有序阅读,纵向与横向阅读相结合,提高阅读效率。纵向阅读重在储备知识,横向阅读意在判断分析。第二,督促学生不断记录所思所想。写是研究生学术能力提高的良好途径,以写带学可提升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学习效果。日积月累,汇集点滴思想,足以保证研究生逐渐学会写文章。第三,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学术讨论。阅读和写作锻炼研究生独自输入知识、输出思想,而讨论是对话、交流、互动,可使信息翻倍增值。课堂的主题讨论、专业领域的沙龙研讨、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可从不同层面打造学生的专业实力。

  答辩、毕业并不意味着研究生指导工作的结束,学生专业潜能的开发仍需继续,职业生涯设计更待指点。首先,适时商定未来5—10年发展规划。毕业离校前学生会确定未来去向,但对入职过程、发展路径或学业前景却很迷茫。导师应及时予以引导,帮助学生做出发展规划,将学术能力、交际能力、管理能力用于未来工作或学习中。其次,帮助学生根据研究专长合作拓展研究空间。导师与学生保持长期联系并建立合作关系,或共同开拓某个研究领域,或进行理论、实践互动。最后,鼓励学生适当参与管理工作。建议学生在工作和学习团体中全面发挥自身能力优势,适当承担管理工作,勤与人沟通,树立全局观,形成大视野,并坚持专业研究。

  总之,为培养有知识广度、研究深度、学术长度的研究生,导师应优化培养理念,创新指导方法。可践行全面指导观,设定研究生培养目标,使学生学术、交际、管理能力全面发展,做一个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新型学者。可践行集体指导观,建立学术沙龙培养平台,使师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接触,实现知识传授、方法点拨、思想交流,鞭策学生迅速成长。可践行终身指导观,掌握研究生培养节奏,做到学前夯实专业基础、学中打造专业实力、学后开发专业潜能,引导学生延长学术寿命。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OBE教育理念下的俄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GJB1319111)、黑龙江大学王季愚专项项目“王季愚‘学术建校’理念与研究生教育思想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