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研究生素质提升的必由之路
2020年08月17日 08:3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8月17日总第1990期 作者:陈亭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高校应对研究生劳动教育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明确教育内涵,合理分配教育时间,创造整体育人环境,构建德智体美劳教育互相融合的高校研究生培养生态。

  第一,应有制度保证。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加入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有制度保证。针对高校现行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存在“轻德育,重智育,忽视体育,忘记劳动教育和美育”的问题,把劳动教育同德智体美一样对待,一起进行优化设计,使劳动教育真正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将劳动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必修课中,每学期安排一定的实践课时,使劳动教育有制度保证、有量化安排,不致因片面强调某一方面而被挤压或取代。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有了法规性的依据,可以避免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随意性安排。

  第二,应有明确要求。《意见》指出,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并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应充分体现《意见》的明确目标要求,帮助研究生树立崇高劳动教育观念,使研究生喜爱劳动,通过劳动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第三,应有刚性安排。研究生劳动教育的深化,有赖于对教育内容的明确认识,对施教内容所蕴含的教育规律的把握。还要注意内容思想性与教育性的统一,使其与研究生其他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如此才能获得最佳教育效果。研究生劳动教育的内容包括义务劳动、公益劳动和实践劳动三个部分,可根据不同部分的内涵与教学要求,以教育进程表的形式加以安排。应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开展科研助手、学科服务、实习实训、社会调查和实践、勤工助学等领域的劳动,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第四,应有考核办法。只有对研究生的劳动过程与成果进行客观、科学、定量的考核,才能正确反映和评价研究生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及其劳动素质的真实情况。劳动教育既然作为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一项要求,就应当以其被赋予的目标和要求为依据,对研究生的劳动实行考核。义务劳动考核主要是指对集中劳动的考核,如每周安排固定时间打扫卫生包干区等。考核项目为劳动纪律、劳动态度和劳动效果;考核等级为好、较好、中、差。考核程序与方法,首先是学生自报劳动成绩(分好、较好、中、差四等级),填入劳动考核测评表;然后由劳动小组成员互相测评(或班级成立评定小组);最后由该生的辅导员和研究生秘书统计每位学生各项目(包括劳动纪律、劳动态度、劳动效果)等级的票数,将好、较好、中、差分别转换为95、80、65、45分,得出项目分数:∑项目等级票数×相应等级标准分/该项目实际测评学生票数。这样,义务劳动测评得分=∑项目分×(1-a/b)(式中,b为劳动课总次数,a为缺勤次数)。公益劳动主要是指进入社区、敬老院、孤儿院、聋哑学校等场所开展服务劳动,如医学院研究生走进山区送医送药、文学院研究生走进社区开设“爱心学堂”、环境学院研究生向社会宣传“低碳生活”等。其考核可参照义务劳动考核办法执行,每学期评定一次,由辅导员或研究生秘书组织实施。实践劳动主要是指各学科(专业)学生结合自身的特点,进入研究生工作站、实训基地等有关科研单位开展实习实践。这既是一项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任务,又是特定劳动技能训练的要求,如医学专业硕士进医院规培、教育硕士进学校实习、农业硕士进农牧场实习等。在组织实施实践劳动时,应对研究生的劳动技能、劳动态度与劳动纪律提出具体且可量化的要求,并将其成绩作为实践劳动考核的重要指标。

  第五,应有扎实措施。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在具体措施上,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投入人力,各学科(专业)应该根据自身特点, 把具有特长或专长的相关教师与辅导员、研究生秘书等组织起来,成立劳动教育小组,明确专人负责,采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劳动教育组织和指导。投入财力,学校在经费方面要给予一定的支持,购买必需的劳动工具和器材设备等,为创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打下物质基础。加强考核,制定考核办法,确保严格执行到位,切忌走过场,将考核的成绩记入研究生成绩单,作为其是否可以升级或毕业的依据之一。在对研究生个体实施劳动考核的同时,也要对研究生班组进行必要的团体考核。团体考核是对个体考核的辅助,可以激发出考核的整体管理效应,从而最大限度地对个体行为进行导向性的激励。

  总之,对研究生进行劳动教育并实施考核,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在此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我们要领会《意见》的精神实质,积极创造条件,持之以恒,努力提升我国研究生劳动素养。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研究生院专业学位教育办公室、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