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推进生态语言学研究
2020年09月07日 09: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7日第2005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杰

  第五届全国生态语言学研讨会近日在山东师范大学在线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生态文明与生态语言学”,就生态语言学学科体系建设、生态话语分析理论与实践等多个议题展开交流研讨。

  以问题为导向

  生态语言学强调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即语言构建受语言使用环境的影响,同时语言也影响着自然与社会环境。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宇明认为,生态语言学研究应根植于现实,从社会发展中寻找学术话题。语言信息化正在极大地影响语言生态。语言信息化及其对语言生活、语言研究、语言社会价值的影响,应成为生态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议题。

  生态语言学研究要时刻关注和解决社会发展与语言学科发展面临的各种语言问题。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黄国文认为,生态语言学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科,需要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围绕语言和生态问题进行学术探索和研究,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实际行动,也是参与跨学科研究、探索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尝试。我国生态语言学研究与国际学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并得到国际学界高度认可。

  在生态语言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态话语分析,关注语言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聚焦生态问题,旨在通过话语分析阐释话语如何构建人类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苗兴伟表示,语言研究领域出现的生态转向,促进了生态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晋军看来,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国家,具有语言多样性特征。在濒危语言保护、语言接触、语言活力、语言政策与规划等诸多研究领域,以问题为导向的生态语言学研究大有可为。

  聚焦理论与实践

  近年来,随着文化生态受到重视,语言生态也日渐受到关注。人类语言兼具普遍性与多样性。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文斌提到,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既与其他语言相似,又区别于其他语言。这体现了人类语言的普遍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在生态语言学研究中,需要关切语言的个体属性。

  武汉大学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世举认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语言多样性,也需要语言具有一定的统一性。要正确认识语言多样性的内涵和价值取向,正确处理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矛盾。要促进不同语言和谐共生,促使各种语言各得其所、各尽其责,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社会语言需求,更有效地服务人的生存和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庆生以“语言生态视域下的东干语言调查”为题谈到,跨境移民群体的语言研究重点正在从传统的语言本体、语言接触问题,向语言适应、语言传承问题转变。学界应充分重视从语言适应和语言传承角度,研究跨境移民群体的语言问题,描述和解释跨境移民群体语言生活。

  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苏新春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套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高频词“拖拉机”。他表示,孤立地看,“拖拉机”是一个普通名词。但从语言生态的角度考察,它体现了当时生产工具、生产形式的变化,体现了浓郁的时代特征。词语的价值不仅在静态结构中,也在动态使用中;词语的使用价值要在语言生态中才能准确显现;词语的特殊使用有着特殊的意义。专业词、行业词的普遍使用,通用词的专业化、行业化,都值得特别关注。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晖从生态文明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出发,构建起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生态话语分析框架,用于分析教育语篇对自然形象的构建,揭示文本背后的价值观。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葛云锋表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体现在不同的社会实践中,并在此基础上构成了丰富多样的具有异质性的社会生态关系。这些具有异质性的社会生态关系,在不同的媒介平台,通过不同的话语策略进行构建,最终通过词汇—语法的选择得以实现。

  构建新理论

  生态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受到国内外不同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逐渐呈现出超越生态学、生物学、语言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超学科特性。正因如此,学界应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的生态语言学。

  基于我国的文化传承状况、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黄国文提出了“和谐话语分析”的概念和分析框架,并深入探讨了“和谐话语分析”的哲学根源、研究目标与原则、理论指导、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在他看来,分析生态话语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良知原则”“亲近原则”“制约原则”,探索语言与生态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话语具有极强的社会性,与社会认知和意识形态密不可分。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汪少华表示,生态语言学研究要立足我国的话语实践和社会文化语境。未来应在借鉴国外优秀生态话语的同时,着重开展国内生态话语研究,充分汲取我国传统生态思想智慧。要将理论研究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进行跨学科生态语言学研究。

  当前,生态语言学学科研究范式主要包括“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教授何伟认为,两种范式在多个研究维度上存在差异,二者之间的“割裂性”使得生态语言学缺乏统一的学科体系。生态语言学研究应不断发展创新,逐步构建能够解决相关生态问题的学科体系。她以两种模式间的共通处为切入点,提出了两种融合路径,即“环境—语言—环境”或“语言—环境—语言”。她认为,随着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范式将越来越趋于融合,学科的统一性将愈发凸显。

  研讨会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生态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办,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